飞鹿言情小说网

正值青春佳年华 第9章 太过于高估自己

小说:正值青春佳年华  作者:十殿下  回目录  举报

再次赶集送货后,精品店的需求越来越多,冉景怜看着这些需求订单,就觉得马上要变成钱。

大伯那边联系的木机,在赶工的情况下,一天可以出一台,为了加快时间,她将木头采购的事情直接在网上下了订单,厂家直接送到了舅爷家。

现在唯一的,只差人手。

等到有年轻的手艺人回乡,她会在赶订单日期前提前给各家店铺送去。

冉景怜觉得自己的想法很不错,隔日又去了村支书家,村支书不在,她又找到了村委会。

“谭叔。”冉景怜到村委会时,谭支书正在开会,她等了半小时左右,才见到谭支书出来。

“哦,怜娃儿啊,办公室坐。”谈支书和她大伯差不多年龄,她得叫伯伯,只不过村里人不管大小都习惯了叫他叔而已。

冉景怜同谭支书进了办公室,问了好就直接进入主题。

谭支书一边整理着桌上的文件,最近关于建设新农村的事情,她们村还差点收尾工作。

谭支书向来比较忙。

“怜娃儿,不是我不帮你忙,现在国家新政策在这儿呢,提倡也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谭支书说道这里直叹气,“只是咱们村以前一直是贫困村,年轻人们出去打工一年收入也有个三四万,目前家里没有工厂,大家对于这件事都抱着观望态度,我也不敢承诺他们回来每年的收入有多少,所以……”

“叔,那他们有多少人有这方面的考虑呢?”冉景怜对于年轻人不回乡多少也有考量,但也应该有几个愿意的吧。

就如她一样。

“我沟通过了,也把家里的发展未来规划描摹了一遍,目前来说,大家还没有这个意向。”

“一个都没有么?”

面对冉景怜期许的眼神,谭支书犹豫却也点了头。

目前在她们乡,也只有他们村土生土长的土家人会一些手工艺,她一直抱了年轻人有几个回乡的愿望,可是,这番连村支书都做过工作了,还是没人愿意回来。

木机都快做好了,不日就会送过来,各种织锦需要的东西她已经备齐了,但是,人手问题……

那批订单该怎么办?

她在想,是不是自己太过于高估自己,订单虽然接得快,但她却没有这个能力去完成。

难道想做生意,真的不单是这么简单吗?

“你也不要灰心,目前年轻人不愿回乡,等到咱们村发展更进一步,我相信大家会愿意回来的,不管你做什么,叔都尽力支持你。”离开村委会的路上,冉景怜想着村支书的这番话,到底,她还该不该继续坚持下去。

冉景怜犯了难?

一路怎么走到家的她都不知道,满脑子都在想订单的问题。

夜深露重!

她开着沿灯不停在赶工,离交货时间越来越近,她日夜不停地赶,奶奶有好几次都劝她休息,她也不说话。

既然没有人,她也不愿意拖着奶奶帮忙,奶奶年纪大,经不起折腾,她还年轻,她做得到。

她要在时间截点前完成,不能让合作方对她失去信任,冉景怜不信命,她不信自己一辈子只有在工厂的命,如果这辈子要和工厂挂钩,那一定是她们自己村里的工厂。

村支书最近时不时还会到村里各家串门,他对冉景怜有在家创业这个想法很支持,在如今很难实现的现下,他也只能做到鼓励她的想法。

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村支书从她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他们那一辈人的宏愿和士气,尽管目前只有她一人。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就到了八月底。

已经有合作方咨询产品的进度,冉景怜终于在最后期限的倒数第二天晚上做完了。

她一个人,日夜颠倒的坐在木机前,做了三四个人的工作量,奶奶心疼,偶尔会来帮忙打下手。

但是总算,她完成了,她没有辜负合作方的信任,她知道生意人诚信最重要。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想要创业,无疑是要碰壁吃苦艰难的。

手机铃声响了三遍,冉景怜才醒过来,她大半个月没有好好休息了,这段时间以来,几乎和木机就快合二为一了,她把爷爷自己做的苦丁茶拿出来,泡了浓浓一茶缸,困了就能喝几口,实在受不住就趴在木机上眯上半小时。

好不容易得到了休息,她睡得太沉,导致李周周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

“我说你这个主家做得也太失败了吧,我好不容易来你们村一次,电话都快打爆了你才接,说,要怎么补偿我啊。”

电话刚接通,就传来李周周调侃的声音。

“你……你来木引村了。”冉景怜刚一开口,刚说一个字发现有些困难,喉咙疼,她想可能是因为这些天很少说话的原因。

“是啊,我昨晚刚到,怎样,今天赶场,你去县城么,我顺路。”

“去去去。”她忍着吐字不清连续说道,才想起来今天要去县城送货。

“你声音怎么了?”电话那头传来李周周关切的声音。

“不知道,可能是刚醒的原因吧。”冉景怜扯着嗓子感觉挺难受。

“那行,我待会出发,给你半小时时间打扮美美的见我。”

“半小时哪够啊。”她和他开着玩笑。

和李周周开玩笑无疑是开心的,因为他的幽默,也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村里的同龄人。

“先不说了,都九点了,我得赶紧收拾收拾去。”

冉景怜挂了电话,刚想下床,眼前却黑乎乎的,她一点儿也看不清,然而脚下一软,扑通一声直接倒在的木地板上。

好半天才缓过神爬起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钟,冉景怜心里有点慌。

她甩甩头,觉得自己可能是工作量太大累的,也没敢让爷爷奶奶知道,她换上衣服简单洗漱拿着东西就去了村口。

李周周已经在那边等着她。

上次因为被伯母看见后的那场闹剧,李周周也有所耳闻,毕竟村里有个什么事,不过半日时间,全村皆知。

都不用伯母那个大喇叭去到处做宣传了。

李周周将她的东西全部放在后备箱,冉景怜已经自己坐上了副驾驶,她今天的话似乎不多。

“看你脸色……腮红涂多了啊。”李周周启动车子调侃道。

“没化妆呢。”冉景怜有气无力。

“你怎么了?”

李周周发现了她的不对劲,一边询问着,手背已经伸过来往她额头上放,冉景怜歪头闪躲,这本不是一件大事,但如果有村里人看见,那便是一件大事了。

“好烫,你发烧了。”李周周一边开车一边责怪,“你说你都多大的人了,自己发烧了都不知道,如果我今天不来找你,你要晕倒在家里怎么办?”

冉景怜看他,李周周虽然在怪她,但她觉得很受用。

“我也是想着可能最近没休息好,哪里晓得是发烧。”她解释着,却没原先那么活泼。

她怎么可能会告诉李周周,半小时前,她已经晕倒过一次。

李周周不知道是否走习惯了村里到县城的路,一路上开得很快,没有直接按照冉景怜的吩咐去街上,而是将她带去了人民医院。

他帮她挂号,陪她输液,给她买了早餐。

躺在病床上的冉景怜似乎觉得这样有人照顾也挺好。

“我给你说啊,老姐姐,女人就别那么拼,还得找个可以依靠的男人,比如说。”他买了粥,给冉景怜喂了一口,“像我这样的,哈哈。”

冉景怜扑哧一声,差点把粥给喷了出来。

李周周又赶紧拿纸巾帮她擦嘴,换作是别人,这温柔的陷阱怕是要沦陷进去好多小姑娘,特别是,这样有颜值的阳光男孩。

可她不是小姑娘,她和李周周从小就是姐们儿。

“得了吧你,我要收了你,指不定好多小姑娘会想杀了我。”

“那肯定不会。”他的表情一本正经,随后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要不,你收一个试试?”

“懒得试。”

她侧头偷笑,李周周见状,赶紧闭嘴,因为同病房又新进来了人,在他们之间知道是开玩笑,但在别人眼里怕是就成了打情骂俏。

“这得输多久啊?”冉景怜看着护士换了一瓶又一瓶药水,没完没了。

“早着呢,你就安心休息,如有什么需求,小李子完全可以给您分担。”

冉景怜戳他的头,这娃儿又开始不正经了。

“我想吃冰激凌。”她顺着李周周的话接了一句,故意撒娇。

“吃个屁。”李周周一眼就给瞪了回来,“烧着呢。”

“那些货还没送呢,店老板着急。”她白了李周周一眼,假装傲娇,从进医院就开始唠叨个没完。

“得得得,这好几次了啊,都说了,你休息,一个小时,最多一小时后我全程给你送完,你把他们的联系方式给我。”

冉景怜看李周周将电话一个个存下的样子,他认真起来的模样和平时还真是天壤之别。

“你今天来县城做什么,你去忙你的,可别为了我这点小事耽搁了。”她说着望了头上挂着的瓶子。

“没啥事,就下午去趟贵阳,接我表姐和她男朋友。”

“那你这么早就出门。”

“还不是想着你有需要。”他又开始了。

“杨叶今天回来了?”冉景怜脑回路慢了半拍,这才想起来疑惑道。

“嗯,和她北京的男朋友一起回来,我就觉得奇怪了,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机场门口到处是出租,打个车不就回来了嘛,还非得要我去接,真是不好伺候。”李周周就是刀子嘴豆腐心的男孩,以前三人常在一起玩时,她们都知道。

“人家是带男朋友回来,你也得见见未来的姐夫不是,留个好印象。”

“这倒也是,她们在一起两年了,别说,我还真没见过我那表姐夫。”李周周点点头比较认同冉景怜的话,“你还吃不吃了,不吃我倒掉了啊。”

“我想吃冰激凌。”她再次开口,李周周无视她的话,扔了早餐给她拿水喝。

“这个年代到底怎么了,我说你们这些女孩子,不好好的找个男人疼着,非得回家创什么业。”

他表示很不理解,虽然嘴上不认同,但李周周心里对这类似的女孩子很有好感,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在心里支持有上进有理想的女孩。

冉景怜听到这有些疑惑,“你是说,杨叶要回来创业?在哪?”

“就在你们村呗,她看上了你们那儿的茶山,准备回来承包茶山呢。”

“那几片茶山不是早些年就废弃掉了吗?”冉景怜有些莫名,爷爷的苦丁茶,都是去上面随便弄了点自己手工做的。

“说的就是啊,不过既然她有想法,那就干吧,反正我是搞不懂她们农业专业的高材生。”

农业。

高材生!

冉景怜又被这几个字刺激了小心灵,脸上表情有些尴尬,学历是她的短板,杨叶越厉害,她觉得自己和她幼时维持的感情,也相差甚远。

冉景怜输完液,高烧已经退了,李周周帮她送完了货,又送她去了客车站,等到冉景怜上了车,他才掉头往贵阳方向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清明踏青快乐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4日到4月6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正值青春佳年华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