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还沉浸在自己的优秀里无法自拔的朱棣,后脚就听到了自己的死讯。
朱棣一时无法接受,当即叫出声来。
朱元璋淡淡撇他一眼,“大呼小叫些什么?普天之下谁人不死?”
道理是这样没错,可死亡总是很难面对的。
朱棣惊讶之后有点伤感,“唉,我死了。”
“四弟何必叹惋?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终有一死,千秋功业却长存呐!”
听到朱棣如此优秀,朱标欣慰不已。
若大明能多一个雄主,自己一家受点委屈又如何呢?
何况是朱允炆有错在先。
朱棣讪讪一笑,面对大哥,他还是心虚。
朱元璋顾不上观察两个儿子的情绪变化,他从刚刚听到的信息中敏锐得发现了一些东西。
“三大营?火炮?对应的战法?
下次有机会,我得好好问问。”
经老爹这么一提醒,朱棣也注意到了,默默用笔圈起来。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条,朱棣迁都北平。
北平也就是今天我们首都北京的旧称。
如今的北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可见朱棣的迁都造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关于朱棣迁都的原因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因为北平交通便利,地处北方,为了防蒙古、保卫北方国土,维护全国统一,避免南宋厄运。
有人说是因为朱棣在北平驻守多年,到晚年已经更习惯北方气候。也有人说是朱棣想再造北方经济,促进南北融合。
UP主个人偏向朱棣是基于综合考虑做出的决定。
当时很多人反对迁都,认为迁都花费巨大、劳民伤财、引发腐败。是朱棣力排众议,坚持到底。
他疏通了原本於塞的大运河,解决了粮食问题,精心准备十九年,才正式迁都。
从此以后,北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巩固了统一政权。
朱棣建造的紫禁城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瑰宝,至今深受每个中国人的喜爱。
历史证明了朱棣这个抉择的正确性。
有明一代,天子守国门,正是从朱棣开始!”
“天子守国门!好!有气魄!”
这句话对了绝顶猛男朱元璋的胃口。
“本来咱还没想好迁都要迁去哪里,如果北平确实合适,咱可以提早准备了。”
面对五代十国以来巨大的南北差异和蒙古、色木等少数民族问题。
朱元璋也很早就意识到了南京过于靠近南方,很难顾及辽阔的北方领土,不利于民族融合,不适宜作为首都。
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派人考察北平、西安和洛阳,想选择一处合适的地方作为都城。
可惜迫于种种考虑,朱元璋一直未能成功迁都。
朱标有不同意见,他更看好西安和洛阳。
“西安地势高,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名,山川形胜。
洛阳六朝古都,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北平过于苦寒,离蒙古也太近了。”
朱棣凭借一股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反驳了大哥。
“大哥此言差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我们不怕离蒙古太近!
应当是蒙古害怕离我们太近!”
朱元璋双目一亮,决定以后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家四儿子。
这小子能被称为永乐大帝,看来还是有点东西嘛。
倒是朱棣颇有些不好意思,慷概激昂一番之后不敢看大哥的眼神了,讪讪的道歉。
“大哥,弟弟不是有意顶撞你。”
朱标心胸宽广,不以为意“无妨,四弟与我个性不同。”
小小争论了几句,三人继续专心听讲。
“朱棣的第三条功绩就是修永乐大典。
自古以来,修书的人很多,修书的皇帝也很多,并不稀奇。
为什么朱棣修书就能成为一大功绩,流芳百世呢?
因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书!
一部包含历史记载以来所有类目、蕴含无数知识的百科全书。
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十一月,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永乐大典最终成书。
永乐大典规模空前,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自先秦至明初,永乐大典所引用的书多达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极为可观的知识财富。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全面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最全面的百科全书。
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年代久远的书籍将永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更伟大的是,永乐大典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的传承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老四,这永乐大典真是你修的?”
朱元璋看向朱棣的眼神充满震惊!
尽管他刚刚才打算以后要用新眼光看朱棣,但是人的观念确实一时难以转变。
要知道这可是老四啊!
不是学识渊博的老大,也不是爱好文学的老五。
是狗肚子里没有两滴墨水,几乎是个半文盲的老四!
简直震惊朱元璋一整年!
不同于刚刚的骄傲自得,这会儿朱棣自己都怀疑自己了。
“这是我吗?我会修书?
我最不爱读书写字了啊!”
朱棣想着想着,不由脑洞大开。
“难不成有人冒用了我的身份去造反,然后当了皇帝?”
还是朱标比较靠谱。
“四弟快别瞎想,修书又不用皇帝亲自去收集整理书籍,想必是有得力的文臣指挥安排。”
朱标说完又感叹道:“盛世修书,既然能修成如此旷世巨作,想必国家实力极其雄厚,可惜我无缘得见此盛景啊!”
偏心的朱元璋也颇为遗憾。
老四修书这事儿办的不错,可惜不是老大办的。
怎么老大就走的这么早呢?
不然老大来修多好,他肯定喜欢。
“另外,UP主补充一句,大家平时写东西一定要备份。
后来南京文渊阁起火,珍贵的永乐大典原著被付之一炬。
剩下的两份副本也在战乱中遗失,仅剩八百余册,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朱家三人组整齐的叹了一口气!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