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的兄弟们,随我杀,一定要顶住防线,不能让草原鞑子越过边境一步。
就算是血流干了、流尽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胡人就攻不进来。
到底是谁下达的命令,不准退,退后者斩。
兄弟们撑住,我们的援军快到了,到时候回营我请大家吃肉。
……
我记不得是第几次打退敌军的进攻了,此时身体早已不停使唤,只能用砍钝的刀勉强支撑起来。
天空满是硝烟,墙壁被鲜血染红,城头到处都是挤压在一起的尸体。
望着眼前这座破烂不堪的城池,半月前还是灯火辉煌的古城,如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
我的头突然昏沉了起来,直觉天旋地转,好想,好想就此睡去。
我狠掐了我的虎口,手上传来的剧痛,让我清醒了不少。不能让将士们看见我倒下去,我倒了,军心就倒了,军心倒了,这座城就破了。
我攥紧被献血染红的长枪,这是我现在唯一可以支撑的东西。
“白将军,快走吧!你已经尽力了,只有您活着才能给我们报仇,剩下的我们来抗。”
将士们围了上来焦急道:“快走吧,现在只希望您能活下去”
我的眼睛移到了带头说话老兵的身上,他的盔甲上到处都是划痕,右脸缠着绷带,头盔被劈碎了一半。
我努力稳住情绪,从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老陈,不用担心,我坚持的住。”
“白将军,我们都看在眼里,您走吧,我们不会怪您的。”
“无妨!”我抬手打断了他,问道:“对了,宋将军的援兵到了吗?”
老兵听完我的话,他脸色微变、嘴张了张,最终什么也没说。
看见老秦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心猛的一紧,心中知道答案了,我别过头去,仰天长叹,难道天要亡我大晋吗?
做了这么多努力,要白白废掉吗?
也对,毕竟阻止草原人南下,对于现在的边军来说无异于螳臂当车。
就这样放弃吧,反正尽力了。
母亲,原谅孩儿,不能堂前尽孝了,来世在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突然画面一闪,记忆回到了小时候,大哥摸着我的额头,笑着说道,为了保卫国家,他要上战场了……
不行,我猛的睁开眼,大哥曾说过,泱泱文明古国,怎可被野蛮人征服。
大不了一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战斗到底,陷阵之志有死无生,我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
来吧,鞑子们,决一死战吧,杀一个我不亏,杀两个我还赚了。
这时一名草原蒙安骑马来到城下,用着蹩脚中原语向城头上大声喊道:
“城头上的士兵,你们现在是困兽之斗,开城投降吧,我们大单于慈悲,饶你们不死。”
投你妈的!
我怒从心头起,从一旁士兵手中夺过长弓,搭箭,瞄准他头颅,一箭射去,动作一气呵成。
“咻~!”
箭矢正中靶心,听见蒙安惨叫声过后,直直的从马上倒了下去。
刹那间,城头士兵一阵喝彩。
“好样的,将军,不枉我们跟您一场。”
“好!好!好!将军杀的好,杀死这些狗杂碎”
“大晋士兵永不投降。”
“来,再来啊,你们过来啊!来一个我们杀一个,来一群我们杀一群。”
草原联军的部落首领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单于,他立在马上,见到这一幕,并没有表现的气急败坏。
他语气淡然,眼皮微抬:“进攻吧。”
随着年轻单于令下,很快新一轮的攻城,又开始了。
这一次敌军不再试探,草原人瞬间如同蚂蚁般密密麻麻的杀向孤城。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
……
泰安三十五年,北方草原胡人部落趁晋武帝暮年迟钝,新帝即将继位,权利处于真空之际,集结各部落八万骑兵,千里奔袭,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仅用时一个月,攻破国都洛阳,斩杀即将继位的新帝,后迅速撤退,返回北地。
史书仍记录晋武帝是病逝之后,草原胡人才攻破国都。
年幼的晋惠帝司仓促继位才稳住朝堂,各部开始运转,方才渡过危机。
然新帝智力残缺,无力主持朝中大局,各路王公贵族为把持朝政相互大打出手,手下兵士南征北战,兵戎相见。
各路王侯将相也相继群雄并起,问鼎中原。
至此大晋国内乱不断,经过一年战乱,最终形成了八晋五王的局面,八晋分别是八位王公,五王分别是五位诸侯王。
中原也迎来了短暂的修养时间。
...
泰安三十六年,
梁王马孝兴老年又得小子,大喜,于王宫大摆筵席,宴请文武百官。
期间,请国师为小子起名,国师提句。
高高青天凤凰洛,百鸟展翅万福宁。
名为洛宁,马洛宁,
梁王连说了三个妙妙妙!,赏赐国师锦缎千匹,黄金百两。
众人皆喜,举杯同庆。
梁王原是原大晋皇朝的西北大将军,封地位于西北凉州,是抵御草原人南下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为八州之门户。
内战爆发后,他因不听新皇调兵令,不得已自立为王。
因为马孝兴明白,就算中原藩王再怎么闹腾,中原还是中原人的。倘若他撤军回援,草原人必定会再次携大军南下,到时中原人将迎来灭族之灾,他必须将草原人拒之关外。
不过梁地贫瘠,千峰万壑,人迹稀罕,若非有晋武帝时期援助下来的大量军需物资,根本不能延续至今,今朝只能偏安一隅,抵御胡人,可以说,梁国在,则中原八州不乱。
十二年后,泰安四十八年。
上官书院,建于梁国都城郊外的青林山上,是大梁最高的学府。书院占地宽广,建筑古朴,琼楼玉宇依山而建,云遮雾绕,隽丽非常。
在此求学的均为梁国境内皇宫贵族、官宦子弟,需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也可依照个人爱好研学机关、象数等“杂务”。
上官学院曾经被誉为大晋皇朝四大书院之一,享有”西北第一书院”之美誉。
后为躲避战乱,迁徙到了梁国境内,落地于青林山上,为梁国对抗胡人培育许多杰出的名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