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告知任何人,李自成悄悄密密地许下了三个愿望当然不是种太阳、世界和平、召唤神龙什么的,李自成的三个愿望很实在:
第一,占领长安,称王。
第二,占领北京,称帝。
第三,干掉一切不服,平定天下,威加海内。
这三个愿望往大了说是三步走战略目标,往小了说只是三个小目标。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人物的小目标通常都很大,大到需要仰望。
李自成没想这么多,目标大也好、小也罢,一步一步来呗,反正现闲着也是闲着,路虽远,行则将至,万一哪天就实现呢。
目前第一步的准备工作差不多了,要不先称个王试试?
尽管李自成早就做好了称王的准备,事到临头却仍又犹豫了,扭扭捏捏踟蹰不前,不知道这一步踏出后是康庄大道还是万丈深渊。
称王不比其它事。其它事可以偷偷摸摸,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即使被抓现形了也可以死不承认。比如这些年来李自成一直在造反,但从来没说过要造反、也不承认在造反,打出的口号很具正义感,如“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倒解民悬”“杀贪官”“均贫富”什么的,道德模范来了都能感动哭了。
不但李自成不承认造反,朝廷也不宣称他在造反,而是给他的造反行为起了一个相对中性的名字:民变,暗含“官逼民反”自我批评意思在里头。
这么看来,崇祯人还怪好的。
至于李自成是不是造反,他自己比谁也知道,朝廷也知道,李自成也知道朝廷知道,朝廷也知道李自成知道自己知道,但大家都在装不知道。
愿意装糊涂的都是聪明人,也只有聪明人才会装糊涂。蠢人不需要装,本色演出即可,甚至装聪明都不像。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糊涂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会让世事变的简单。许多较起真来会出人命的事,如能糊涂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比如在对李自成造反这件事上,崇祯和李自成很有默契地都选择了糊涂:你是明君仁君,我是顺民良民;你给我留退路,我给你留脸面;你不跟我死磕到底能少受些损失,我也能混碗饭且随时接受招安,总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他好,我也好。
与平时偷偷摸摸造反不同,称王则需要大张旗鼓,昭告天下,成为显眼包,成为流量明星。称王相当于将“造反”二字刻在脑门上,相当于对着崇祯贴脸开大,明着向朝廷叫板“向我开炮!”
李自成明白,如果真敢扯去这最后一片遮羞布,崇祯便是脸皮再厚也没法再装糊涂,肯定要撕破脸向他宣战,新的王朝和大明必须死一个,不死不休。
从这个角度来看,称王后便没有了回头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实际上是在豁命。
这点在家都知道,因此尽管明末造反势力众多,但敢称王的到目前一个也没有,忽悠别人豁出性命没问题,谁也不愿意把自己豁出去,大家都在猥琐发育韬光掩晦捞实惠,没人标新立异跳出来搞什么称王之类的骚操作。
不是大家不想称王,而是不敢称王,真当崇祯是泥捏的?真当崇祯打不死他们?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便是这时的崇祯再怂,若一对一单挑,祟祯可以灭掉包括李自成在内的任何一支势力。
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明已经是残血状态,岌岌可危,虚弱到了走路拄着拐仍打趔趄的程度,实在没精力去跟谁置气,硬拼的结果必然是元气大伤。
面对群狼环伺,元气大伤意味着自掘坟墓,还不知道会便宜了谁。
因此,李自成至今活蹦乱跳不是因为他有多强,而是因为兄弟单位太多,民变此起彼伏,星火燎原,朝廷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来瓢。
崇祯没有能力灭掉所有反王,只能一直忍着,不敢有太大动作,看见谁跳的太欢忍无可忍时上去踹一脚,警示和吓阻为主,真的拼了老命下死手的时候很少。
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点,都想着混水摸鱼,乱拳打死老师傅。既然大明不行了那便慢慢来,时间属于我们,打不死你也耗死你!
当然了,有人不同意此说法,认为崇祯其实有足够的能力灭掉反贼,因为帝国最大的军费开支、最精锐的部队和最能打的将军都在放在了北部边境,那里才是帝国防守的重心,满蒙才是真正的敌人。
这部分人认为,在崇祯心里,相对于满蒙,李自成怎么说也是自己人,兄弟内阋于墙面外御其侮,肉烂了在锅里,宁与家奴勿与外族。
得到类似评价的还有秦始皇。据说秦始皇在六王毕四海一后,除了修阿旁集各国公主妃娉、书同文车同轨外,还将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布置在了北部边境,防着匈奴人南下牧马,并将最得力的将军蒙恬派去领导这支军队。
在蒙恬临行前,始皇吩咐:“你不是大秦帝国的将军,而是中华民族的门神。你可以不尽忠于皇帝,但要尽忠国民土和国民。你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国内打烂了和你没关系,谁当皇帝皆是小事,为华夏守住了边关你便圆满履行了职责。
这个说法有一定依据:如果始皇不是认为守住北方边疆是头等大事第一要务,也不会将接玉漱公主和试药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能力不如蒙恬的蒙毅。
以上关于崇祯和始皇的传说如果属实,那二人的格局可就大下了,情怀上来了是条汉子!相比这二位帝王,陈胜吴广、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是君子欺之以方,有些缺乏武德,趁人之危,窝里横,对自己人下狠手,道德上被碾压了。
以上说法仅供参考,不作讨论。还原历史真相是后人的职责,却会偏离本文的主旨——本文始终是在存伪去真,存糟去精,只对野史感兴趣。
正史需要史法沉钩推敲分析,而野史只需脑洞大开由嘴胡咧咧,趣味性极强。
李自成顾不上考虑道德,也没资格考虑道德,真要考虑道德他坟头的树已足够粗、可以再打一副新棺木了。相对做一个高尚的死人,李自成情愿稍为缺点德而活着。
我们没资格批评李自成,没理由要求他为了道德去死,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并且我们也不是道德婊。
称王会惹事事的道理李自成很清楚,但他仍然决定称王,因为他实在憋不住了。
就在进入长安后不久,李自成出人意料、同时又理所当然地称王了。
至于原因多下了:
头一条,建国称王可以争取大义。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李自成想借称王向世人宣布:大顺与大明是两个基本平等的政权,没有主次;顺明之战是王权之争改朝换代,不是叛乱而是独立,没有忠奸;崇祯是大明的天命之主,本人是大顺的天选之人,没有君臣,大家各论各的,另起一行都是老大,我称你皇,你称我王,互不干涉。既然大家都是王,世人没必要道德绑架自己为大明尽忠,在一旁吃瓜即可。这个说法也不管世人信不信,反正李自成是信了;不求能忽悠多少人,有一个算一个。
第二,建国称王可提振士气。称王之后,李自成及从属将摆脱反贼身份,不再是流窜犯和无业游民,不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摇身一变成为王侯将相,成为国家的主人,有了自己的王朝、子民和事业,真正实现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李自成是创世之君,大家是开国元勋,这份荣光与实惠将以世袭的方式传给后人。以前打仗是为了抢劫和保命,现在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格局打开了,情怀高尚了,拼命的理由更充分了。
第三,建国称王可约束部下。李自成的部下大多素质堪忧,流氓加文盲,IP、IC、IQ都拿不出来,骄兵悍将,没文化还臭屁的很,不服教化自以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这些二货一味打压搞不好会引起内乱,得顺毛捋,哄着来。李自成称王相当于告诉大家:现在咱们是一届政府,你们是政府职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千万不能流氓习气不脱,不能满脑子吃干喝尽涸泽而渔,以后收敛点、悠着点,做长线,放长线。
第四,建国称王是李自成的平生毕生志愿。建功立业、封疆列土、光芒万丈是几乎所有中华男儿的理想,李自成也不例外。窝囊活了多半辈子,一直被打压,一直在认怂或装怂,回忆往事只有痛苦没有甜蜜,眼泪哗哗的。李自成身在寒冬期待花开,身处黑暗心向光明,上天生我来这个人间一趟,不是让我来当孙子的,不求天长地久,哪怕刹那芳华!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自成膨胀了,觉得自己可以了,有实力跟崇祯掰手腕了,该扬眉吐气当回爷了。以前没条件时需要缩头,现在拳头硬了,自然不需要再藏着掖着。李自成极度自信,别说是称王,便自称是崇祯失散多年的亲爹也敢。他相信崇祯不能拿他怎么样,不服来战,你打我撒!你打我撒!
第六,也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李自成知道自己有称王的命,这点他问过大师——宋献策——手下的头号大聪明——最可靠的谋士和队友——一位精通奇门遁甲麻衣神算的奇人——“十八子,主神器”的原创作者。宋献策是半仙,说行肯定行,都上天安排了,足够李自成臭屁了。
当然了,依宋献策的智商肯定会说行。若他认为的大政方略与李自成不一致,也不会成为李自成的重臣。
退一步讲,即使宋献策说不行,李自成也会建国称王的,他问计于宋献策只是想得到肯定,而不是真的征求意义。
1944年,正月初一,黄道吉日,宜开业、祭祀、沐浴、搬迁、修造。
这天,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自称“新顺王”,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自成出息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