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娱乐:刚离婚,杨蜜穿婚纱找上门 第32章 老婆的男闺蜜?大宝的惊人天赋(求花求票)

二人穿好衣服,来到客厅。

冬天的午后,阳光格外刺眼。

没错,就是午后!

还等不到晚上,他们便急匆匆的滚床单了。

杨蜜很精明,在刚结婚前几天,她跟苏晨如胶似漆,恨不得长到一块儿。

不过慢慢的就降低了频率。

如果刚开始太过疯狂,很快会丧失新鲜感。

夫妻相处,新鲜感很重要。

一旦腻了,便会滋生各种矛盾。

甚至感情破裂,以离婚收场。

只要杨蜜在家,就保持一天一次的频率。

考虑到她后面有大量时刻,会单独外出拍戏、录综艺,或者参加活动典礼之类的,不在苏晨身边。

所以偶尔会进行两三次。

算是给双方一些奖励。

“老公,待会儿你去接闺女们放学吧?”

“我是走不动了,腿软的像面条。”

“晚上还要去公司处理一堆业务……”

在新公司的崛起阶段,有太多生意要处理了。

何况杨蜜刚投资了三部影视剧。

有一大堆的合同、订单要签,还有不少酒局要参加。

太忙了。

苏晨刚要出门,杨蜜电话响了。

是张达达打来的。

“蜜姐在忙什么呢?”

电话另一端,传来了张达达贱兮兮的声音。

娱乐圈那么多明星,几乎都有固定的粉丝群体。

如果没有粉丝,那是很难当明星的。

但张达达可能是个例外。

这货几乎全是黑粉。

在他的粉丝比例中,黑粉可能占98%以上。

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

杨蜜、baby,更是跟他组成了所谓的闺蜜三人组,好的穿一条裤子。

这只有一种可能性:张达达的背景不简单!

在娱乐圈,最重要的就是背景和资源。

颜值、演技、唱功这些固然很重要。

但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毛用没有。

就拿花花、坤坤来举例。

这二人一个做法的,一个养鸡的。

比他们长得帅,唱歌比他们好听的人,海了去了。

为什么偏偏这两个能成为歌坛顶流,占据当今歌坛的半壁江山?

就因为后面有资本在捧。

这段时间,张达达开始搞直播了。

每场直播都开启连线功能。

向观众们透露一些娱乐圈的小秘密。

自我标榜为粉丝们在娱乐圈的唯一朋友,圈了一大波粉。

他打这个电话找杨蜜。

是因为想在直播中,透露一些跟杨蜜有关的消息。

不是太私密的,但也要征求杨蜜意见。

如果放到之前,杨蜜肯定会同意。

而现在……

她转头瞄了一眼苏晨。

见他面无表情,神情冷峻,立马就读懂了他的心思。

杨蜜当场拒绝了。

张达达尴尬道:“没事没事,咱们都是好闺蜜。你要觉得不妥,那我就不说。”

“不过你可真不厚道,两个女儿都这么大了,都没告诉我,不拿我当真闺蜜啊你!”

“苏晨呢?”

听到这儿,苏晨接过电话。

“喂?张老师找我有事?”

“呃……”

张达达一整个无语了。

“不不不……不用叫我张老师,太客气了,我哪算什么老师?”

“我想说,你以后要好好对蜜蜜,祝你们幸福。我有点事,先挂了。”

对于张达达,苏晨心里有一万句草泥马想喷。

但还是强行憋住了。

毕竟他跟自家老婆关系匪浅。

苏晨要顾及她的颜面。

杨蜜钻到苏晨怀里。

“老公,想骂你就骂吧!”

“我知道你看张达达不爽,也没多少人喜欢他。”

“我跟他所谓的闺蜜关系,当然也有水分。”

“主要是这家伙出身很好,背后的家族势力庞大,我用得着他。”

“不过老公看他不爽,那我以后尽量少联系他。”

苏晨平静道:“还是那句话,我不会干涉你的交际圈。”

“你那么精明,跟什么张达达、李达达来往,自然有你的打算,只要不越界就好。”

杨蜜白了他一眼。

“怎么会越界呢?我等了你这么多年,有多少娱乐圈男神、百亿富豪、超级富二代追我,看都不看一眼。”

“你还担心我跟张达达越界,想啥呢?”

苏晨看了眼时间。

“我先去接闺女放学了。”

今天,两个粉团子格外兴奋。

刚上车,她们便从书包里掏出两张画。

争先恐后地塞给苏晨。

“爸爸,今天老师教我们画画了,画的是爸爸。”

“看看我们谁画的漂亮?”

大宝不光是小淑女,小学霸。

还有着极强的美术、音乐天赋。

相比之下,二宝这虎妞性格更偏向男孩儿。

她不怎么喜欢洋娃娃这些玩具。

反而喜欢枪、恐龙、摩托车、汽车、飞机……

尤其对各种各样的武器充满了兴趣。

从小就是军事迷。

这恐怕是生错性别了吧?

本来应该是个男孩儿,龙凤胎的!

所以在画画方面,自然姐姐更胜一筹。

她画的爸爸很形象。

虽然还很稚嫩,但在同龄宝宝中已经相当优秀了。

值得大加培养。

而二宝画的……

没救了。

不过这两幅画都是闺女们的一片心意。

只要她们开心,即便把苏晨画成野猪,他也会好好珍藏。

…………

【新书上传,跪求鲜花、月票、评论!跪求一切支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娱乐:刚离婚,杨蜜穿婚纱找上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