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清明。
三月初九这一天,大炎也开始为期一到两天的寒食节。
以五岭为界将大炎分为了南北,炎北一天,炎南两天。
这也是根据气温的差异来决定的。
棉花开始收割了,油菜花也开得是满山遍野。
沈涣的食用油和姨妈巾开始了革新。
而大炎更重要的一件事也要开始了,那就是春闱考科举。
早朝。
即将到来的科考,沈疆南任命沈涣为主考官。
太学院负责出题,但孔祭酒却犯了愁。
这次来番禺的学子有四万人,如果全由太学院来接待那阅卷就来不急了。
“涣儿,你作为这次的主考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沈涣早就准备分成科和举两轮来考。
“父皇,本次多了四郡的考生,所以科考得来一次改革!”
“详细给朕说说!”
这两年来沈疆南接触到的改革已经举不胜举,这次倒也不奇怪了。
“清明之后考第一次试,名为举试,海选出其中的2000人,这些人都为举人,再进行端午前后的科试,以后这举试便在各郡进行,中举之人再来番禺考科试!”
这一方案倒也是降低了难度,不过这工作量倒没减少。
当然,沈涣便按历朝历代以礼部管理科举考试的原则将这一工作甩了出去。
礼部尚书丁薛望自然是同意的,但又想到了一件事便问道:“请问王爷,如何杜绝这舞弊一事?”
沈涣猜到了他会这么问,不过这对于他来说属于降维打击。
“父皇,儿臣以为科试通过之人必须得上殿由父皇出题现场加考一轮以示公证,这便是殿试!”
左相想到了一点,也出列,“皇上,宁王此计解决了公平的问题,但考试中的舞弊如何解决呢?”
考试之前都要进行检查,但经常会有官员给考生送答案的现象。
“父皇,这也不难,就两个字‘锁院’!”
考院一锁,考官出不得考院,既不能把考题送出去,又不能把答案带进来。
“不得了...”
“高...”
“老夫为何想不到这一点...”
诸位官员纷纷对沈涣点赞。
右相想到了什么,也出了列,“皇上,老臣以为选士的重点在于人,任人唯亲之事已不是秘密!”
走后门的事情自古就有,这科举就是明面上的走后门。
不过北宋初期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父皇,仍然是两个字‘糊名’,只要把名字先用纸糊上,待考试成绩出来后再揭晓就能避免了!”
古代这糊名是由官员来封,但沈涣的要求是考生自己糊名,由考场发统一的纸条。
“好一个糊名,好,好...涣儿,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沈疆南用了三个好,困扰多年的考场舞弊一事就这样被沈涣给解决了。
“皇上,宁王的建议基本上都解决了舞弊,但老臣还是担心这字迹会暴露!”
孔祭酒看得够深,各官员都忽略了这个问题,被这一提醒,都反应了过来。
“涣儿,这字迹你又有什么对策?”
沈疆南想看看沈涣如何能应对,这两年虽然得到了儿子的多项红利,但如此出色的儿子他也想看看会不会出丑。
“父皇,最后再由儿臣的府兵誊抄一份糊上去,这笔迹不就无效了吗!”
四万考生齐聚番禺城外城。
这么多人一股脑儿涌入城中,这接待量是巨大的。
不过番禺扩建了外城之后,这地方倒也大了。
临时搭了几百亩的凉棚,倒也让四万考生安排了进来。
沈涣举取了扩音喇叭,拍了两下试了试音。
“诸位生员,本王便是大炎四皇子沈涣,今天你们四万人进行举试,最终只有两千人左右胜出,落选的考生也不用灰心,明年加开一场,只要在各自的郡城就能参加举试...”
四万份考卷发了下去,这次海选自然是要糊名的。
不过不需要锁院,因为考试时间只有三柱香,大约在一个半小时。
更不用誊写,只有100道题,全都是单项选择题。
没错,选项用的就是ABCD,写英文字母这让阅卷考官看不出笔迹。
不过这种客观题倒也不怕舞弊,因为是由宁王府兵来对着答案进行批改。
要说沈涣出的一百道是些什么题目,其实就是他一个下午编出来的。
涵盖的知识就多了去了,算术、文学、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生物、推理、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
达到60分及格线的可以继续参加下一轮,沈涣预估三份试卷应该能筛选出2000人左右了。
番禺这个时候也有20来度,只要不下雨,这凉棚晚上还是能睡人的。
傍晚,孔祭酒拿着一份名单来找沈涣。
“王爷,都统计好了,做对60题以上的一共有1982人!”
“哟,倒是省事了,第一名做对了多少题?”
“90题!”
古代人能做对沈涣出的90题实乃不易。
“那此人就是解元,所有通过的都颁发举人的证书,来年可直接入京参加科试!”
第二天辰时,内城门口张贴了皇榜。
通过春闱预科考生名单写满了十几张榜文。
在名单上的考生进了内城去太学院领取了证书,这就等于是有了文凭了。
不在名单上的便收拾了行李准备返回家乡。
但更多考生只能发生无奈,毕竟沈涣的考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莫名其妙。
“这种题目怎么能来让我等读圣贤书的考生来做,这有渎圣贤!”
“就是我等不服...”
为何这些人会来闹事,其实都是士族门阀世家的子弟。
以前都是按背景来选士,现在被沈涣这么一改革,士族全军覆没。
这就是沈涣出题的巧妙,这些知识点恰恰就来源于寒门穷苦人的日常生活。
沈涣这次目的就是从寒门中取士,打破士族的垄断。
带头闹事的果然都是皮肤白净衣着绫罗绸缎之人,明显的世家子弟。
沈涣虽然手握宁、凉、周、魏四个王爵,但府兵只有三千。
为了这次春闱预科,沈清借了五千东宫护卫,沈疆西和沈濁又借了四千府兵.
这万余人兵器掷地有声,尤其是沈涣的府兵是现代化的自动火器更是振天呼。
“忠斌,带头的几人按谋反论处,诛连九族...”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