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李隆基像往常一样,十月份就来到了骊山,跟他的爱人鸳鸯戏水。
71岁的他对大唐的政务早就没了兴趣,直到安禄山起兵造反,他也只是草草的看了一眼,依旧不愿相信。
“不好了,安禄山反了。”
太监磕磕绊绊跑到李亨面前将情报递上,李亨轻笑一声,很是淡定。
这是注定的事情,几天前上朝系统中的地图上,安禄山所辖地区的粮草大量减少,就猜到他已经反了,却没想到如此之快,史书虽然有记载,但却忘了是何日。
“太子,怎么办?会不会...”
“等就行。”
一支八千人的敢死队,骑着骏马飞驰。其后便是安禄山的亲兵,全部是英勇善战以一当十的士兵。
这种情况之下,李隆基怀抱杨贵妃竟打起了扑克。
安禄山军队所向睥睨,短短几个时辰便将北京(今山西太原)副留守击败,并成为了俘虏,从而也迷惑了朝廷猜想的进军路线。
不久后,李隆基终于相信安禄山反叛,但此时的他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中央军是精锐中的精锐,平叛易如反掌。
...
宣政殿。
李隆基坐于龙椅。
“谁人去战。”
臣愿往。
臣愿往。
臣愿往。
封常清最后站了出来道:“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李隆基欣慰一笑,封常清,乃安西节度使,号为名将。有他带兵,必定会扫除动乱。
“封将军,不要小看了安禄山。其部队士兵凶猛异常,小心谨慎。”
李亨出言提醒。
历史上封常清可是屡战屡败,最后被杀。
“请太子放心,达奚、小勃律国,又单独率军征讨大勃律国,何曾败过!”
封常清很是自傲,这等战绩的确为名将。
李亨不再说话。
下朝之后,李亨追上封常清再次叮嘱他要小心谨慎,招募的士兵不足以抵挡等,不然必定大败。
然而高傲的封常清只是嗯了一声便离开了。
“任你们挥霍,我登基之时,便是李亨盛世。”
第二日,封常清快马加鞭赶到了洛阳,到地方的第一件事便是征兵。
很短时间内就募得六万兵卒,呈大有可为之势。随后,他命人切断了洛阳外围自古兵家必争的河阳桥,打算固守洛阳,以挫敌锋。
安禄山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基本没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很快来到河南境内。封常清屯兵洛阳东边的重要关隘虎牢关,乱军用铁骑猛烈冲锋,封常清与之大战,不敌大败。
他收拾残部,再战葵园,然而还是不敌,又吃败仗。封常清有个好品质,从不轻易放弃,这次战场上也不另外。
封常清再退到东门组织战斗,然而依旧又是一场败仗。
这时洛阳城已经落入安军之手,他们从各个大门蜂拥而入,烧杀抢掠。
不过,封常清还在坚持,还在心存侥幸,他又在都亭驿与乱军交战,很郁闷还是没能得胜。之后再退到宣仁门,又战又败,真是一胜难求啊。
“将军定要小心谨慎,招募的士兵不足以抵挡。”
想起太子的话,封常清悔不当初。
事情到了如今地步,已经无处可守,只能率领残部退到了陕郡与高仙芝会合。
高仙芝也乃当世名将,就连封常清为了当其侍从每天站在高府大门外,这才收留了他。
军中大帐,高仙芝、封常清等十八位将军商讨军事。
有一半人支持再此地迎战安禄山军队,另一边人想退守潼关。
高仙芝陷入了两难之地,一退再退定会长对方士气,对己方造成影响,如果不退这里又无险可守。
封常清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扫视众人一眼,看向高仙芝道:“我们可退守潼关,这样不至于危及长安。”
“好。”
“众将听令,退守潼关。”
大殿内,情报兵读着前方战报。
众大臣是越听越心惊,李隆基也是大怒不已。随即下旨剥夺封常清的官职,贬为平民。
期间李亨一句话也不说,面色平静。在他看来大唐已经陷入了,他也无法阻止了,除非现在就登基,通过系统增强。
但这想法显然是天方夜谈。
......
不久后,一封信打破了朝堂上的宁静。
“禀皇上,封常清与高仙芝逗留不进,畏敌如虎。恐怕有变。”
这是边令城的原话。
“啊~来人啊!给我杀了这俩胆小如鼠之辈。”
李亨大惊不已,脑海中记忆中两人是战败被杀?难道是记错了?因这等小事杀了两名将?连缘由都不问?真是昏君。
“皇上不可啊!”
“求皇上开恩。”
“谁在求情,一起杀。”
很快旨意就到达了潼关,与此同时一个蒙面人也到了。
“边大人可否留二人性命?这是一百万两银票。”
边令城看着银票眼热不已,如今的朝廷上下都是蛀虫,这么多银票足以办任何事。
“你是谁?谁派你来的?”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杀了他们,以后你也活不了。”
身为宦官的边令城眼珠子转动,很快就想到了什么。
“我答应。”
午时两名将军被带上了军台,在边令城宣布了旨意之后,两人人头落地。
而在另一方向,黑衣人赶着马车拉着高仙芝、封常清离开了潼关。
唐玄宗却一点都没发现错了。
照理说,他应该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何况被杀的还是既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名将!
他也应该知道,如果不是高仙芝采纳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自己根本就不可能稳坐在长安。
因事态紧急,李隆基深夜就召开了政务会议。
“还有谁可以抵御?”
众大臣低头不语,李隆基拍桌而起,“快说。”
每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父皇我有一人可推荐。”
“快说。”
“哥舒翰。”
“哥舒翰当世名将,况且和安禄山是死对头,他去顶替兵马副元帅可行。”
“你觉得如何?”
杨国忠施礼道:“太子所言老臣觉得合理。”
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推荐谁最好,如果推荐的不当必会受到牵连。现在太子牵头,那战败自己也不会首当其冲。
“好,好,好。”
“皇上臣觉得不行。”
“皇上要三思啊。”
除了李亨和杨国忠认为可行之外,刚才一声不吭的大臣竟然全都反对,不是因为他们和哥舒翰有仇,而是哥舒翰已经是一位偏瘫病人,这样的人为总指挥恐怕会再次失败。
“你等不要再说了。拟旨命令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立即前往潼关。”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