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原君赵胜通过自己的夫人,得知魏国已经派出军队,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邯郸这个牢笼中的每个人。
希望大家能够在绝望中看到一线生机,好为接下来的坚守,提振士气。
效果确实很好,当大家本来已经绝望的时候,听说有人来救自己了。
立即又如同满血复活一般,开始抵抗秦军的进攻了。
本来就要被攻下来的邯郸,又突然坚固起来,这让秦军的主将伤心不已。
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城,已经消耗了秦国太多的东西了。
如果一直无法攻破邯郸,空耗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实在是无法向秦王交代。
于是秦军再次展开了疯狂的进攻,让赵国人刚刚提起来的士气,再次被打落下去。
邯郸的危机还在继续,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
这时候,平原君赵胜也得知,魏国的十万大军,在晋鄙的带领之下。
到了邺城之后,就停止了前进,根本没有要进入赵国和秦军决战的迹象。
让人一看,晋鄙就像是来这里坐山观虎斗,看着秦军和赵军在此攻防演练呢!
根本没有什么想要营救邯郸的想法,于是平原君赵胜就让人专门跑到了邺城。
去求见晋鄙,催促晋鄙进兵,毕竟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是魏国的公主。
晋鄙按说也得给些面子,但是这实在不是晋鄙能够自己做主的事情。
晋鄙也不可能听从平原君赵胜的催促,所以晋鄙直接就打发掉了平原君赵胜的使者。
甚者连编造个借口也懒得去编,反正就是不可能进兵。
当平原君赵胜听到了使者回来的回报之后,也就明白了魏王的打算了。
看来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到魏国身上了,魏王也根本不敢去和秦军作战。
只能再另找其他的方法了,于是平原君赵胜在和自己的门客商议之后。
决定再次倡行当年苏秦的战略,实行合纵抗秦。
既然要合纵,就不可能只有两个国家,必须把尽可能多的国家拉进来。
于是平原君赵胜便打算亲自跑一趟楚国,去见春申君黄歇,通过春申君把楚国拉进合纵的阵营之中。
关键是让其他几个国家入纵,于是平原君赵胜按照自己的策略,向韩国、齐国燕国、魏国都派出了使者。
魏王仍然不想去和秦国大战,对秦国的畏惧,根本就无法克服。
但是信陵君又在一边不依不饶的劝说,信陵君道:
“大王要相信,秦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如果大家都害怕秦国,不敢去和秦国作战。
在范雎这套远交近攻策略之下,必定会将诸侯各国蚕食殆尽。
这样秦国的实力会越来越强,到时候大家就算想要反抗秦国,也会没有机会的。”
魏王始终不想自己陷入和秦国作战的局面,但是面对信陵君的劝说,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
这时候,有人竟然来帮他了,这个人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信陵君也不得不认可的呢?
原来这个人提出了尊秦为帝,因为秦昭王之前曾经有过自封为帝的情况。
但是因为实力不允许,根本没有人当回事,就自己又去掉了帝位。
但是并不代表秦王就不希望继续称帝,所以就有人提出了让赵国主动尊秦为帝。
这样就会让秦国不至于一直逮着赵国非要灭了对方。
既然会尊自己为帝,就相当于主动做自己的附属国,当然没必要灭掉了。
这可以说确实能算一个方法,至于管不管用就不好说了,但是至少可以让魏国不用勉强参战了。
提出这个策略的人名叫新垣衍,是魏国的一个大臣。
魏王听完新垣衍的话,非常的认同,就立马打算派新垣衍跟着赵国的使者赶去赵国。
把这个保全赵国的方法,去告诉赵王,让赵王去实施。
信陵君听了,知道这纯属一个扯淡的谋略,理所当然的就直接反对。
但是魏王以信陵君现在一心要救助赵国,都失去了判断力了。
如果以这种方寸大乱的方式做决定,是会害了魏国的。
这一句话就把信陵君给彻底堵死了,如果再敢对说,那就是不顾魏国的大局了。
这么一顶大帽子扣在了信陵君的头上,信陵君当然不敢再坚持了。
只能默默的站到了一边,再不敢提任何的反对。
于是新垣衍就赶去了赵国的邯郸,来到城下,因为是使者,秦军还是允许通行的。
于是新垣衍就得以进入邯郸,见了赵王,提出,要想解除邯郸之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秦国主动撤兵。
这一句话说的赵国上下差点骂娘,如果能让秦国主动退兵,赵国现在还用得着这么难。
长平之战中四十万赵军还用得着无辜枉死。
新垣衍看到赵国上下的反应,赶紧补充道:
“当然,想让秦国主动退兵,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也并不是不可能!”
赵王虽然脸色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但现在自己的国家岌岌可危。
还是不得不耐着性子问道:“上将军可有什么好的方法,请上将军指点一二。”
新垣衍道:“要想秦国主动撤兵,首先要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断地攻伐各国,是因为秦王对自己的地位不满。
作为强大到无敌的秦国,竟然要与很多小国的国君一样,只能称王,实在与秦王的威武和秦国的实力不匹配。
因此才会不断地攻伐大家,如果赵国能够趁机尊秦王为帝,这样秦王的地位就可以比大家高一级了。
秦王肯定会高兴的撤军的,到时候,邯郸之围也会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赵王听了新垣衍的话,便看着自己的众位臣子们,问道:“大家对新垣将军的主意有何看法呢?”
大家听到赵王询问,便都纷纷地议论了起来,大家有说行的,有说不行的,无论说行还是不行。
都没有完全说服对方的理由,大家都只能纷纷扰扰的争论个不休,于是赵王便征求平原君赵胜的意见。
面对大家一个这样说,另一个又那样说,搞得平原君赵胜也是没有办法拿出主见。
赵王也不敢轻易地做出决定,只能在一片纷纷扰扰的讨论之中,各自散朝回家。
有一个齐国人,名叫鲁仲连的,此时也在邯郸的围城之中。
这鲁仲连,年轻的时候就才华横溢,尤其是口才更佳,头脑反应迅速,辩论上无人能及。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