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凤衔书下九霄,遐陬喜气动民谣。
久潜龙虎声相应,未戮鲸鲵气尚骄。
万里江山归正统,百年人物见大明。
天教老眼观新化,白发那堪不肯饶。
永乐十八年,五月二日,万国来贺。朱棣身穿龙袍,戴着十二章金冠,坐在奉天殿的御座上,俯视着广场上的诸国使节。他们是来自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国的使者。他们各自穿着各国的服饰,带着各种珍奇异宝,向明朝皇帝献上了最崇高的敬意。
朱棣心中暗自得意,这是他命令郑和五次下西洋的成果,他用无与伦比的海军力量和贸易政策,将明朝的威名传遍了世界各地。他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他的父亲朱元璋,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主。
就在这时,一阵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响起,打断了朱棣的沉思。他抬起头,看到了一群身穿红袍的大臣们从殿后走出,手持金银器皿和珠宝玉石,向他行礼。这些都是他们为了庆祝皇帝生辰而准备的贺礼。朱棣微微一笑,点头示意。
“陛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大臣们齐声道。
“多谢诸位爱卿。”朱棣说道,“今日是朕的生辰,也是大明国运昌隆之日。朕欢喜之余,也不忘感恩。朕要感谢先皇开创大明基业,感谢诸位爱卿辅佐朕治理天下,感谢百姓忠心耿耿,感谢天地神灵保佑。”
说完,朱棣又低下头去,闭上眼睛。他想起了十八年前靖难之役时的情景。那时候,他还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他率领北方军队南下攻打京城南京。经过多次激战后,他终于攻破了南京城,亲眼目睹了建文帝和他的家人被火焰吞噬的惨状。他以为建文一朝已经被赶尽杀绝了。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场大火中还有一个幸存者。那就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当时他还是一个婴儿,在奶娘水月英的保护下逃出了皇宫。水月英用其他的婴儿换掉了襁褓中的朱文圭,并将他趁乱带出了皇宫。她一路逃跑,在混乱中的人群中躲避着朱棣的追兵,最终晕倒在大街上。恰好,她倒在了詹事府大学士张久云的门口。张久云是一位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他在靖难之役中受了重伤,被迫隐姓埋名,在京城的家中休养。他并不知道水月英和朱文圭的身份,只是出于同情,收留了他们,并把这个孩子收为了义子,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张广嗣。
张久云出身于前元至正十五年,出生于浙江青田,是刘伯温的老乡,也是刘伯温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刘伯温几乎将毕生所学的天文地理,兵法韬略等,全部教给了他。张久云曾经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并担任过詹事府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等要职。他对朱元璋和建文帝都十分忠诚,对朱棣这个乱成贼子则深恶痛绝。他一直暗中策划着复兴建文帝的大业,但是无奈,空有一腔抱负,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收养的义子就是建文帝的亲生儿子。
张久云亲自教导张广嗣,不仅传授了他文学、武术、兵法、韬略等知识,还教导了他忠君爱国、仁义礼智等道德。张广嗣聪明好学,渐渐长成了一位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少年。他对张久云十分敬爱,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他也对明朝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悟,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和命运。
永乐十七年正月的一天,张久云接到了一封密信,信中告诉他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要来京城见他。这个人物就是当年跟随建文帝一起逃离南京城的大将军李景隆。李景隆是建文帝最忠心的部下之一,他曾经率领残兵抵抗朱棣的进攻,并在战败后带领建文帝突围。他原本以为建文帝已经死在火海中,但是后来却从一个可靠的消息来源得知,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被一个神秘人救走了。这个神秘人就是当年刘伯温的老友王通。王通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隐世高人。他曾经预言过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并且给他取了“明”这个国号。他对朱元璋和建文帝都有恩情,所以在靖难之役中出手相救。他将建文帝带到了西藏的一座寺院,让他隐居修行。他还告诉了建文帝,他的次子朱文圭并没有死,而是被一个叫张久云的人收养了。他让建文帝放心,他会安排人去京城寻找张久云和朱文圭,并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将他们带到建文帝的身边。
李景隆就是王通安排的人之一。他一直在四处寻找张久云和朱文圭的下落,但是一直没有结果。直到最近,他才从一个密探那里得知了张久云和朱文圭的住处。他立刻动身前往京城,准备与张久云见面,并且告诉他真相。
张久云收到了李景隆的密信后,十分惊喜。他一直以为李景隆已经牺牲了,没想到他还活着,并且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他。他猜测这件事情可能跟建文帝有关,因为他知道李景隆是建文帝最忠心的部下之一。他决定趁着夜色,悄悄地去见李景隆。
张久云没有告诉张广嗣这件事情,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太危险了,不想让张广嗣卷入其中。但是张广嗣却发现了张久云的异样。他看到张久云收到了一封密信后,神色激动,又紧张地收起来。他又看到张久云在晚上偷偷地出门,不知道去了哪里。他觉得很奇怪,也很担心。他决定悄悄的跟着张久云去看看。
张久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院子里,这里是李景隆暂时住的地方。他敲了敲门,门开了,一个身穿黑衣,头戴黑斗篷的人出现在门口。这个人就是李景隆。
“张大人,你终于来了。”李景隆说道,“快请进。”
“李将军,你还好吗?”张久云问道,“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吗?”
“有的。”李景隆说道,“请跟我来。”
李景隆领着张久云走进了屋子里。屋子里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盏油灯和一卷竹简。
“请坐。”李景隆说道,“我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要告诉你。”
“什么事情?”张久云问道。
“还记得建文帝吗?”李景隆问道。
“当然记得。”张久云说道,“我曾经是他的臣子。”
“那你知道建文帝现在在哪里吗?”李景隆问道。
“不知道。”张久云说道,“先帝不是已经驾崩了吗?”
“没有。”李景隆说道,“建文帝并没有驾崩,他还活着,而且就在西藏的一座寺院里。”
“什么?!”张久云惊呼道,“这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李景隆说道,“我亲眼见过他,他还给我交代了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张久云问道。
“他让我带你去见他。”李景隆说道,“因为你是他最忠诚的大臣之一,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
“他要见我?”张久云问道,“为什么?”
“因为他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李景隆说道,“一个关乎天下大局的秘密。”
“什么秘密?”张久云问道。
“张广嗣现在在哪里?”李景隆问道。
“张广嗣?”张久云问道,“你是说我的义子吗?”
“是的。”李景隆说道,“你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吗?”
“真实身份?”张久云问道,“他不是我的义子吗?”
“不是。”李景隆说道,“他是建文帝的亲生儿子,朱文圭,也就是朱棣的侄子,也就是明朝未来的天子。”
“什么?!”张久云再次惊呼道,“这怎么可能?”
“这是真的。”李景隆说道,“我可以向你证明。”
说着,他打开了桌子上的竹简,里面有一封信和一个玉佩。信是建文帝亲笔写给张久云的,信中说明了朱文圭的身世和命运,并且请求张久云帮助朱文圭复兴大明。玉佩是建文帝当年赐给朱文圭的,上面刻着“文”字和龙纹,是明朝皇室的象征。
张久云接过了信和玉佩,仔细地看了看。他感觉自己的头脑一片混乱,他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朱棣知道这个消息,他全家上下都会被诛九族,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声音。
“是谁,谁在偷听”李景隆大声呵斥到,拿起剑就要去刺杀门外偷听的人。
“父亲,是我,我是广嗣”,张广嗣急忙解释。
“李将军,剑下留人,他就是我的义子张广嗣”张久云说道。
原来,他跟着张久云来到了这里,但是没有进门,而是在门外等着。他听到了里面的对话,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他感觉自己的心情也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义父和亲父。
张久云想起了自己收养张广嗣的情景,想起了自己对张广嗣的教导和爱护,想起了张广嗣对自己的孝顺和敬爱。他觉得自己对张广嗣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无论他是谁,都是自己的儿子。
于是,他站起身来,走到门口,打开了门,看到了张广嗣焦急的面孔。他微微一笑,拉着张广嗣的手,说道:“广嗣,你是我的义子,但你也是大明未来的天子。大明的天下都是你的,我会全力帮助你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