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胸腔密封贴,并不代表胸肺伤就此被解决了。
这只是第一步处理,无法实质性地延长伤员生命。
后面急待处理的是一个气胸问题。
这一步就很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了,涉及伤情判断,术中意外处理,开刀,单向活瓣设备操作……
没有经受过整套专业医学系统学习的人员,缺少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支撑,致死风险要远高于治疗成功。
再加上目前的一套胸腔穿刺引流急救设备,少说也有十来斤,明显不能够让战斗人员背负着在火线上投入使用。
与作战需求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认识到这一点,直接放弃对战场气胸急救难题的攻克,想来是比较有效率的一种做法。
林旭却是没有如此。
来自于后世且从事急救业务的他,很清楚一项关于气胸的医学手段发展。
那就是,急救时,针对气胸的胸腔闭式引流急救,变成了胸腔针刺泄压急救。
这其实正是一项军用急救手段,向民间急救手段辐射而来的成果。
不同于一般人想象中的,军用的东西总是要比民用的技术含量要高。
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
医学方面同样如此。
就比如一名医生的业务能力,长期接诊救治积累下的经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因素。
而军营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势必会让伤病患的处于一个稀缺的状态。
光是这一点,长期身在军营中的军医,整体业务水平,一般是比不上面向所有民众的医生。
君不见,营区军医长期处于一个很闲的状态,想病例都快想疯了。
甚至在战士群体中,一般都会有一个皮包终结者的称号,令人闻风丧胆。
就是因为这帮家伙蔫坏。
为了能够练手,一些战士哪怕只是得个头疼脑热去找军医看病。
他们都会花言巧语,撺掇着让人把皮包给顺便割了。
他们是练完手了,却完全不顾战士们的作训问题。
那可真是遭老罪咯。
对那帮人,需要提高警惕。
但少数情况下,就像胸腔穿刺泄压急救,就是军用急救向民间急救的成果。
它是将繁复的胸腔闭式引流急救,后移到医院中去做。
急救医生的现场急救,是用胸腔穿刺泄压急救手段,缓解气胸伤病患者的病症,让其能够撑到医院急救阶段。
两者所运用的手段原理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胸腔穿刺泄压的实施,只需要一根胸腔穿刺针。
比一支注射器还小。
或者说,其实胸腔穿刺针就是一根针头。
只不过在其中加入了微型单向活瓣装置。
所谓的微型单向活瓣装置,听起来挺高科技的。
然而,篮球的气门,都能算是其中一种了。
其实可以将气胸的穿刺泄压急救,当作是给篮球放气的过程,就很方便理解了。
胸腔穿刺针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支为套鞘,呈针头状,承担起穿刺进入胸膜腔的功能。
就是这针头有点粗,比用兽医牛用针还粗一些,用的时候可能会有点疼。
这根套鞘针头,尾部有着一个类似于篮球气门的活瓣装置。
穿刺成功后,就相当于在人体的胸膜腔上安装了一个气门,建立了一个内外连接通道。
气胸穿刺针另一个部分,则就是气针了。
相信给篮球打过气的都知道了,气针插入篮球气门,篮球就会放气,拔出后篮球便停止放气。
气胸穿刺针便是一样原理,只不过肯定是不能打气的。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体胸腔内有肺部进行呼吸时的往复运动。
为防止气体出来又再次回到胸膜腔,这样根本起不到胸腔泄压的目的。
气针部分同样会有一个让气体只能出不能进单向活瓣。
在进行胸腔穿刺泄压急救时。
气胸穿刺针的套鞘与气针两个部分,将以一个类似于长剑入鞘的形态嵌套在一起。
套鞘针头既是腱鞘也是剑身,承担着胸腔穿刺的功能,同时进入的气针则作为放气通道。
等到气胸症状缓解大半,急救人员则会拔出气针,并将套鞘部分作为置留针,既能以待后用,还能减少出血状况。
这种形式,是气胸穿刺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后的成熟产物。
相比较于胸腔闭式引流急救,这种胸腔穿刺泄压急救,对于气胸症状的缓解,肯定不如前者快速。
但气胸虽是危重症,但也不是即刻致死型的。
能有一个让病症患者的症状呈整体缓解趋势的功效,便已够用。
就连民间急救,也是用上的这一手段。
并将胸腔闭式引流急救设备后移至医院,为急救车腾出宝贵的空间,用来承载其他的急救设备。
而其本身作为从战场环境下发展出来的急救手段,自然是与战场应用需求高度契合。
体积小,负重轻,操作简单方便人员培训。
最关键的是——
因为胸腔穿刺泄压急救,作为微创手段,具有超强的容错性。
哪怕是作为专业急救人员,在使用胸腔穿刺针时。
时长也会面临针体被上病患者的胸腔血液积液堵塞的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案是,在原穿刺旁再次进行穿刺。
一次不行就两次,乃至更多次。
对于这样的好东西,林旭不拿出来说不过去。
在报告中,他将胸腔穿刺针作为一项专利设想,给添加了进去。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