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蜀汉谪仙!从诛曹灭吴开始 第32章 刘备遇刺,烟云步法!(求数据)

张飞望向刘备眼中溢出的一丝泪水,也是明白自己说到了不该提的那一件事情。

十九年过去了。

那一场徐州之乱,至今还是刘备心中的阴影!

是那一日起,刘备开始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徐州有的安身之地,最后却一无所有奔波多年……

张飞对这件事情心里是有愧疚的!

刘备和关羽远征广陵之前,曾让张飞严禁饮酒,鞭挞士卒。

结果刘备一走,他就把这两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致使吕布轻取徐州。

不仅刘备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基业被吕布所得,就连他的长子也不知所踪……

自此之后张飞便发誓一定要弥补刘备,无论何时都不会背弃于他,定要护在他的身边!

长板桥上,是他一人挡住曹操数十万大军,掩护了赵云和刘禅二人返回。

长江水边也是他,第一个冲到孙尚香的面前夺回阿斗,免被孙权要挟!

之所以这么关注刘阿斗,正是因为他当初犯下的过错。

他心有悔恨,生怕这样的事情在他手上重来一遍。

“大哥啊……俺这些年喝酒喝的也少些了。”

“也长了一些脑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鲁莽了……”

张飞粗中有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刘备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淡淡的点了点头。

“如此甚好……”

“走吧……外面风大,该回去了!”

……

送走江东使臣过后,成都府中又迎来晚宴。

刘云刚到这成都就任副军师,刘备又再次设下宴席作为晚宴,宾客云集。

一些年轻小辈也在此崭露头角,纷纷与刘云结识。

向朗之侄向宠,费观的族子费祎,董和之子董允。

这些荆州系的孩子们,听闻他们家中父辈所说刘云的不凡。

一时间也对这个青年感到好奇,又大多处于同龄,故而上前亲近!

元老一系之中唯有糜竺的长子麋威和张飞的几个孩子与他走得亲近一些!

赵云之子赵统、赵广和魏延之子魏昌也打了个照面。

至于益州派系,一开始他们的后辈都对刘云颇有忌惮。

因为这刘云先前在府中骂走彭羕。

力挫杜琼、周群也是让他们有些敌意,但是后来略微接近一段时间,方才发现这个青年也的确是性格温和,可以深交……

因此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也开始靠近刘云!

这些年轻人在觥筹交错之间,也各自说尽匡扶汉室之志!

老辈们望着新一辈崛起的青年才俊,纷纷心中大喜。

“好啊,大汉有这些孩子们继承大业,将来备死后也不愁北伐无望。”

诸葛亮等人亦是点头道。

“主公……本来亮最担心的事情便是我等年老之后,后继无人!”

“可是在这青年一代之中,竟没想到出了升之这样的人才!”

“以他为核心又可以召集一大批忠智之士辅佐大汉!”

刘备亦是点头欣喜,转而又想起了张飞的女儿。

那张莺莺作为他的侄女儿,要容貌有容貌,要地位有地位。

如今刘云又未婚配,一时间也是动了些念头……

“翼德……你之前所说莺莺对刘云似乎有些好感?”

张飞喝的叮咛大醉,此时抱着酒坛也是信口开河。

“那是当然,俺家女儿对刘云那叫一个喜欢!”

“大哥你是不知道啊,这丫头平日里不习女工!可一遇到升之后,就天天在家里缝制大氅!”

“不知被那针头扎破了几次手指!俺却怎么劝都劝不听呢!”

“爹!”

张莺莺的脸上出现一抹粉红,连忙拍打着张飞。

“不要胡说,在伯父面前你怎么坏我名声……”

张飞却是抱着酒坛就躲,哈哈大笑道!

“哈哈哈!爹爹不说便是,不说便是”

“俺喝多了酒,出去撒泡尿!你好好跟升之说说话啊!”

张飞乐乎乎的闯出门去,也不顾得他女儿在后气得跺脚。

可这张飞刚出屋门,却只见殿外的执戟郎中脸色有些不对。

这守门郎中长发蒙面,脚步也是不断的向大殿之中摩梭。

那一双狭长的眸子盯紧刘备,靠近殿中之时,却是猛然向前挥出画戟。

张飞虽然喝醉了酒,毕竟久经沙场,一看此人便知有行刺之心。

立刻回过头来,抢过另一守卫手中的铁戟!

“有刺客,保护大哥!”

话音一落,整个宴席不欢而散,所有人都齐声望向门外,却只见那刺客已至刘备身前!

此刻府中皆是文士,刘备也是饮酒正欢,手中又无兵器,哪里躲得过!

在此危机时节,却只见这此刻画戟直指刘备。

刘备心下大惊,手中羽殇掉落一地!

在此危难关头,却只见一柄桃木剑打向那画戟,那刺客望向刘云,眼神复杂。

一念之差,桃木剑剑气斩断画戟。

啪啦一声,手中画戟哐啷掉地!

刘云看那女刺客的眼睛,一下子想起了一个人!

怎么会是她……

这刺客却也没给刘云思考的时间,行刺失败,拔腿就走。

张飞执戟杀来。

一转头这女刺客就撞开窗户,施展了一身道家烟云步法,逃入黑暗之中。

刘备心有余悸,侧目望去。

却只见这桃木剑的主人正是刘云,心中更是欢喜。

“升之……果然是奇人啊。”

……

四更求数据。

求鲜花评价票,求月票打赏催更。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蜀汉谪仙!从诛曹灭吴开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