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庞士元倒是有所耳闻。
只不过隆中三策,乃是绝密。
往大了说,那就是刘备的国策。
外人不可得知。
就连关羽、张飞二人。
估计也只是听了些许皮毛。
外界流传的“三顾茅庐”的美谈,
大家也只是知道“隆中对”这件事,
内容如何,自无人知晓。
庞士元见刘阿斗今日要和自己谈及“隆中对”。
不知道是否该信。
他作为“邪道士”,也算是横行天下。
今天还是第一次被牵着鼻子走。
……
虽然隆中对的事情,他半信半疑。
但刘阿斗要和他谈“分歧”。
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
还是那句话
孔明是何许人?
跟随刘备三年,立功无数。
刘备从一无所有,到坐拥荆襄九郡。
完全基于诸葛孔明一人之谋。
他为刘备设计的“国策”,
即使不完美,当世也没有几人能够置喙。
就连庞士元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找出破绽。
更何况是一个三岁孩童?
不过刘阿斗的自信,
倒是让他非常欣赏。
而且他祭出了“隆中对”,
看来刘阿斗也是如前所述,
大概率是孔明推荐来的。
庞士元心想,且试他一试。
若是刘阿斗有些潜质,
倒也不是不能教。
毕竟自己孑然一身,
如能后继有人,
也不枉费自己生得一副好头颅。
庞士元想了一下,问道:
“你说,你和孔明因为隆中对产生分歧?”
“那你能完全说出隆中对的内容吗?”
刘善知道庞士元在试探自己。
古代的大贤,都有这个毛病。
就是爱试探!
于是开口背诵道: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隆中之对,约300余字。
即使诸葛孔明亲至,估计也不能完诵。
刘善所能背诵的,是史书记载,颇有改编成分。
但其中提到的“隆中三策”,
却是诸葛亮绞尽脑汁后的真实结论。
庞士元听刘善背诵,
已经理解了诸葛亮的意图。
感叹道:“英雄所见略同啊。”
听到这句,刘善明白,庞士元和孔明有着相同的看法。
他问道:“难道先生没觉得,这其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庞士元听此一问。
来回踱步。
听完刘阿斗的背诵。
他明白,眼前的这个幼儿,绝对是个神童。
仅三岁就能完整背诵隆中对,
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虽然“过目不忘”是卧龙凤雏等人的“标配”。
但庞士元知道。
这种绝密的对策,是不会有明文记载的。
即使有记载,阿斗这个年龄,也不可得。
据他猜测,这应该是孔明的口述。
虽然从他内心而讲,
孔明的隆中三策没有问题。
但是阿斗有此一问,应该也会有真知灼见。
不妨探讨一下,于是回答道:
“孔明的三策极为精妙。”
“第一步取荆州,第二步取益州,第三步取天下。”
“如果是我,也会为刘皇叔提供此三策!”
“当年汉高祖刘邦,便是得西川后,居高临下。”
“最终夺得天下,实现统一。”
刘善却摇摇头,说道:
“先生,我有两问,还请先生为我解答。”
庞士元已经领略到阿斗的才学。
早就将刘备的无礼抛诸脑后。
在他心里,已经将刘阿斗视作徒弟了。
回答道:“你说。”
刘善直接发出两问:
“取荆州、益州二地,是为何?”
“取天下为何联孙抗曹?”
这两问对庞士元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孔明的话里都已经提到了。
他想也没想,便回复道:
“取荆州,是为发兵,取益州,是为屯兵。”
“荆州乃是天下之腹,四通八达。”
“若取荆州,则无论发兵何处,都更加迅捷。”
“而益州沃野千里,足以养兵百万!”
“取此二地,便可待时变,以取天下。”
刘善点点头,这两步,没什么大问题。
只是有一些小的分歧。
庞士元接着回答他的第二个问题:
“至于为何联孙抗曹。”
“那便是为刘皇叔量身定制的。”
“刘皇叔举中兴汉室的大旗,曹操乃是国贼。”
“因此联孙抗曹!”
刘善摇摇头,慨然辩驳道:
“荆益两地确实该取,但根本目的有些瑕疵。”
“然,统一天下,需先伐孙,再灭曹,方为正轨。”
庞士元闻听此言,脸色有点难看。
孔明的计策,在他看来,已是上品。
想不到这个三岁孩童,
不仅从根本目的入手,对前两策提出了质疑,
竟还直接反对第三策!
这让他颇为好奇,问道:
“那你不妨说说,目的有何瑕疵?正轨又是为何?”
————————————
各位大佬,作者又来跪求数据了,新书期,数据非常重要!
各位如有免费的鲜花、评价票,和作者互动一下,作者跪谢!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