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抱拳称是。朱有熺问道:“朝廷方面有什么反响,有对我们什么不利的消息吗”。
叶开说道:“朝廷目前对我们没有什么不利的消息,方孝孺、黄子澄等在复古改制,只是严令河南都司限期破城,攻破汝州,活捉”。
朱有熺笑道:“活捉本王是吧,看来朝廷也黔驴技穷了。我那个好四叔怎么样了”?
叶开拿出一份电文,念道:“建文元年六月十三日,耿炳文率军到达河间、真定一带后,熟悉军队,整饬军队,准备与燕军决战,但无奈燕王、宁王二军,皆朝廷边军精锐,以一当十,且派遣精锐骑兵袭扰后方。建文元年六月十九日,朝廷颁布圣旨,命令耿炳文出击,消灭燕王,七月十九日,会师北平城下,活捉燕王。南军不熟悉地形,在滹沱河扎寨,燕军夜袭,大败南军。后燕军追击,斩首数万,退守真定”。
朱有熺结果看到,说道:“电台就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保护好了,我们能料敌先机,快速根据敌情做出变化,此外朝廷怎么样”。
叶开想了想,说道:“朝廷决定换将,决定在李景隆和徐辉祖之间选拔一人换掉长兴候,只是举棋不定,不知道派谁,大都督,你觉得派谁更可靠呢”。
朱有熺脑海中,想着靖难中二人的战例,徐辉祖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白沟河之战,全师而还,掩护全军。东昌之战,突击燕军,打出了靖难之役朝廷唯一一个胜仗。灵璧之战,掩护粮草,每一仗都要和朱棣添乱,到死都没有屈服,号称大明最不省心的小舅子。李景隆则是每战必败,北平包围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建文帝的这个表哥李九江,可谓是对其忠心耿耿,败光了朝廷的每一份家底,最后成了开门将军,成功的为自己的表弟更换了职业,去做了和尚。
“当然是徐辉祖,北边众将多是徐达的部下,他对各个将领的领军能力性格,了如指掌,而且曾经跟随徐达击破北元,战场经验丰富,又是勋贵的领头羊。这样的人能力、身份、背景、阅历都是在合适不过了”。朱有熺随意的说道。
叶开点点头,说道:“那北征主将毫无疑问是徐辉祖了”。
朱有熺有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绝对不会是徐辉祖,他没有这个可能”。
叶开这时满头黑线,心想徐辉祖那么优秀,比李景隆强多了,为什么是李景隆呢。武勇、张震这时也疑惑,为什么是李景隆呢。三人抬手道:“愿闻大都督高见”。
朱有熺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说道:“朝廷百万大军,严阵以待,朝廷里的那些文官恐怕没有觉得能打败,再者一说就扯到什么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等等,这一场在他们看来毫无悬念的战争,为什么要派一个勋贵中的中心人物去呢。刚开国时,是淮西派一家独大,后来是浙东士子加入了进来。朝廷中有地域之争,由文武之争,归根结底还是话语权之争。徐辉祖这样一个勋贵的顶尖人物去打赢一场在他们眼里注定要打赢的战争,归来后,一定风头无二,那些文臣必定被死死地压制”。
叶开这时已经明白了,所以他试着说道:“所以那些朝臣选择李景隆,这个虽然出身勋贵,但是却没有太大影响力的人,去打赢,打赢之后,一个没有太多勋贵支持的人。而且是那些文人推荐的,所以最终获益的事那些文官,而且那些勋贵因为李景隆投靠文官,必定不会支持他,所以反而会对付李景隆,文官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朱有熺点点头,一副孺子可教的神情。
武勇这时说道:“那大都督认为李景隆能赢吗”。
朱有熺看了武勇一眼,喝了一口茶,吐出一口热气,说道:“你应该问,李景隆会输吗”?
武勇不明所以,看向朱有熺,朱有熺自顾自的说道:“李景隆,是李文忠大将军的儿子,自诩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不能算个庸才,但是一个好的将领也要看他有没有成长的空间。现在不是逐鹿天下,更不是北元入侵,所以那些朝廷将领往死里打的很少,誓死不降的只能是极少数人。而燕军这边,各个是亡命之徒,一旦跟随燕王造反,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那些文官爱惜羽毛,一旦附逆,就是大逆不道。两者之间士气不同,而李景隆和燕王对战,就好像是一个围棋新手初出茅庐,就敢和围棋国手叫板,必定会输的很惨。我敢说,战斗一打起来,必定是降兵如潮,降将如毛,燕军必定越打越强。而那些文官,推荐了李景隆就不会轻易让他下台。更不会再让徐辉祖上台,这样只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
三人一起抱拳,说道:“大都督高见”。
叶平这时忽然说道:“大都督,万一皇帝一意孤行派徐辉祖呢”。
朱有熺想了一会,心里想着自己已经改变了这么多,周王没有发配云南,而是圈禁在京城。而宁王朱权却跟着朱棣一起造反了。万一那个堂哥发疯呢,真的派徐辉祖去呢,万一他不管不顾的杀败了朱棣,然后回过头来打自己。他从未如此痛恨过徐辉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沉吟了一会,狠狠地说道:“叶开,我们在南京的人太闲了”。
叶开一下就明白了,拱手说道:“属下会安排的”。
朱有熺接着说道:“我们这次出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该回去了,命令杨士奇,不要在和敌人小打小闹,争取集中兵力,歼灭一到两路敌人。命令杨荣,收拢兵马,准备回汝州。”
彰徳,在一处大桑树下和农户交谈心得的,这几个月的经历,让他学到了许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这时岳武来了,拿着一份电文,递给杨荣,杨荣一目十行的看完,说道:“按大都督说的做,我们已经出来快三个月了。”
汝州,总参谋部,杨士奇正在和一堆人商量着什么,这时一个参谋拿着一份电文,杨士奇看完,兴奋地说:“大都督要回来了,三个多月了,我们和朝廷几路大军万周旋了那么久,尤其是彰徳卫,近万人马,被围困在青条岭一带,听说现在已经开始吃树皮来了。把魏将军、陈部长、汪将军叫来。
建文元年九月。
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建文皇帝朱允炆正在大发雷霆,他感觉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自己登基后,自己那个堂弟抢先造反,一份檄文,生生的气晕了自己。自己征发河南诸军进剿,几个月了,前线那群废物,几万大军连一个汝州度度没有拿下。反而让贼军流窜,南阳、洛阳等地纷纷受到波及。
还有那个朱棣和朱权,尤其是朱权,自己还没有动他,他却先反了。带着大宁诸军、朵颜三卫,从松亭关南下,朱棣旧部,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北疆全都丢了,那个张昺、谢贵,还有张信打开了北平城,北平沦陷。自己派耿炳文征讨,结果不到数月就丢了数万人马,顾成还投降了燕军。
这些叛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
“诸位爱卿,你们说话呀,朝廷两路大军,拿不下朱棣就算了,怎么还不下朱有熺,难道真像朱有熺说的,你们只是一群死读书的腐儒,还有诸位将军,朕难道是一个只会依靠父王,皇爷爷没办法了,才选择朕做这个皇帝呢。你们是不是让我把这个位置让给朱有熺和朱棣呢,说出来啊”。朱允炆毫无顾忌,说出了这番话。
文武听到这番话,都不敢接话,文官气的瑟瑟发抖,毕竟被皇帝骂做腐儒,这真是。
方孝孺说道:“陛下,何必妄自菲薄呢,太祖爷看中陛下,正是陛下仁孝过人,有口皆碑啊。绝对不是朱有熺那个小贼所说”。提起朱有熺小贼,他就浑身来气,小贼恶毒,污蔑他与天子之母私通,其心可诛啊。
黄子澄这时出班,说道:“朱有熺小贼不过是苟延残喘,其派遣的必定是一只偏师,打着朱有熺的旗号,这几个月下来,必定死伤惨重,定要命令前线将领不得延误,攻破汝州,生擒朱有熺小贼。至于朱棣二贼,不过是依仗地利,只要我王师一到,必定可会师北平城下,臣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长兴侯,挥师伐燕”。
“不可,不可,曹国公虽熟读兵书,但未经战阵,臣推荐魏国公徐辉祖,魏国公用兵深得其父真传,若用之必定可以大破燕军”,兵部尚书齐泰这时出班说道。
群臣看见这三个人,不由得感叹,建文三大傻聚齐了。他们已经明白了,不要和傻子争什么是非,最后赢的一定是傻子,因为傻子会用他的那一套逻辑,把你变成傻子,然后再用傻子的逻辑打败你。
“齐大人,怎么知道曹国公不行呢,曹国公用兵深得其父的真传,定可打败朱棣”。黄子澄说道。
齐泰这时又说道:“黄大人,此举乃误国误民之举”。
二人开始争论起来,朝臣也不打断他们。皇帝也看着他们,他不懂军事,但是明显偏向自己的老师。但他不想给人留下一个任人唯亲的印象,等待着朝臣商量出来一个结果,然后自己顺水推舟。如果是他爷爷在此,可不会这样,只会说:“那个谁,就是你,赶快去兵部拿了调令,不消灭敌人你就自己抹脖子,不用回来了”。
他们争的热火朝天,可把别的大臣急坏了。刑部尚书杨靖这时出列,说道:“皇上,你让臣调查的逆书案和翰林学士被劫案已经有结果了”。
朱允炆一听喜出望外,说道:“爱卿快快奏来”。
杨靖说道:“逆书案,查到是朱有熺手下的探子所为,其有一个机构,名为调查局,招募的都是江洋大盗和亡命之徒,种种大逆不道的话,皆是这些人传播的,抓获了一些成员,如何处置,还请皇上示下。”
朱允炆这时咬牙说道:“不愧是逆贼,尽使一些鬼魅伎俩”。
方孝孺这时出场说道:“调查局,锦衣卫,皆是小道,圣君当朝,怎可用这些鬼魅伎俩。今日天下大定,还请圣上实施周礼,恢复井田制,此后必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黄子澄这时一旁说道:“方先生,言之有理,还请皇上尽快实施”。
齐泰这时说道:“皇上,还是应该确定平燕主帅,讨伐燕军”。
朱允炆此时说道:“齐爱卿所言甚是”。
方孝孺这时说道:“还是应该实施周礼,一旦实施,天下大定,燕逆不攻自破”。
徐辉祖、杨靖,无比愤怒的看着这三个人,此时无比认可朱有熺的话,此三人不除,朝廷难安。
朱允炆仿佛想起了什么,说道:“杨靖,你刚刚说了逆书案,那些翰林学士被劫到了哪里了”?
杨靖这时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根据兵部的战报,已经可以确定,那些翰林学士已经投靠了朱有熺,皆被委以重任,尤其是逆贼杨士奇,身居高位,带领贼兵,抗拒大军达四个月之久。还有下夏云吉等人,皆在贼巢”。
朱允炆这时气的发抖,骂道:“这几个逆贼,身为翰林学士,屈身从贼,真乃可恶”。
黄子澄这时说道:“这正是逆贼的可悲之处,人人皆知翰林院乃儒雅之地,逆贼仓促起兵,缺乏官员,掳走几个翰林学子,扰乱朝廷。但不知朝廷人才济济,萤烛之光怎敢于日月争辉”。
一场朝会,被这几个人,搞得乱七八糟,没有解决任何事情,平燕主将也没有确定下来。
魏国公府。
徐辉祖下朝后,谢绝了众多勋贵的邀请。一路向家走去。
“大哥,你回来了,快来尝尝我酿的茶”。刚进门,小妹徐妙锦就迎了上来。
徐辉祖看着小妹,笑道:“好的,给大哥来一杯”。
徐妙锦这时泡了一杯茶,端到徐辉祖跟前,一脸兴奋的等着徐辉祖品尝。
徐辉祖喝了一口,不由得感叹,说道:“好茶”。
听罢,徐妙锦眉开眼笑,想起一件事,说道:“大哥,平燕主将选出来了吗?是你还是李景隆”。
徐辉祖看着一脸纯真的小妹,心想消息传的这么快,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你不知道吗”?徐妙锦疑惑道:“李景隆最近一段时间,拜访各个将领,还有黄子澄等人已经在准备跪谏了,今天刚刚下朝,皇上又把他们几个召了回去”。
徐辉祖明白,自己没机会了,自己何必如此呢,看了一眼小妹,说道:“妙锦,家里怎么样”?
徐妙锦悄悄地说道:“大哥,我发现,咱们家附近多了许多生面孔,有好几次我总觉得有人跟着我,大哥,是不是皇上不放心咱们家啊”。
徐辉祖笑道:“皇上不是先皇,他是不会用锦衣卫这样的手段的,能这样做的,恐怕是那些不想让我徐辉祖出征的人呢,恐怕朝廷刚刚任命我为主将,那些人就杀上门了”。
徐辉祖这时举起酒杯,说道:“外面的朋友,我是不会出征了,还请不要花费心思在徐某身上。”
徐妙锦紧张的抓着徐辉祖,说道:“大哥,你不要吓我啊,我离不开你,是谁要害你,是燕王吗,
他是大姐夫,不会这样的”。
徐辉祖说道:“妙锦,别担心,大哥还要看着你出嫁呢。那些人害不了大哥”。
建文元年九月十五日,朝廷征召曹国公李景隆为平燕大将军,统帅瞿能、平安、何福等将六十万大军伐燕,克日祭旗出征。
京城四海酒楼,看着出征的大军,余则成对着身后的伙计说道:“行动取消,对徐辉祖严密监视”。
各位的评价是小编码字的动力,求鲜花、求月票、求打赏。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