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紧紧拉着信陵君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昔者秦军攻赵,全仗公子之力,败秦而解赵围,我和国人都深深感谢公子的恩德,愿意伺奉公子在赵国呆一辈子。可如今魏国有难,赵国也不能不坐视不救,我也不能再挽留公子。
值此公子归魏之际,我没别的办法可以报答你的大恩,仅只想扮个侯生的角色,不想让你和众门客羊投虎群,去向秦军送死。我今亦遣兵十万,以助公子。愿公子大军到处,攻秦如秋风扫叶,斩敌似快刀砍瓜,这才是我作为一位‘赵国侯生’真正的愿望!”于是,赵王发兵十万,以信陵君为上将军,庞火为副将,即日出兵,攻秦救魏。
信陵君谢过赵王,再遣门客分赴各国,一一致书求救。投书到处,燕、韩、楚齐应,均派兵相助。再得魏军配合,信陵君兵势颇盛。
秦将王龁、蒙骜,一直以为列国再无“合纵抗秦”之可能,不料今五国大军突来,不由军心大动。信陵君挥军,先切断了王龁和蒙骜的联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斩杀了不少秦军,缴获了不少粮草,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
秦军既溃,一败再败,直退入函谷关内,凭险坚守,再不肯出。五国军大胜,一胜再胜,只惜再无机与秦军交战。他们在函谷关前耀武扬威,可秦军仍不肯出。时间飞逝,转眼一月便过,两军再未交锋。秦军不肯出阵,五国兵也攻不上关去,只能是僵持而已。
信陵君与各国将领商议,都觉既然魏围已经解除,秦军已经退缩,还不如就此撤兵。否则,僵持日久,兵疲将衰,秦军再出,胜败难料。计划已定,于是退军。这实际上是“合纵抗秦”的最后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它是以秦败五国胜的表面上的形式而出现,却是以秦统天下灭六国的结果而告终。
信陵君回魏,魏安僖王亲自出迎。入城,魏王拜信陵君为相,恢复其原来的俸禄,再封其五城。他又免了朱亥斩晋鄙之过,封其为将军。此举,使信陵君更名声大增,享誉七国。因有信陵君在魏,秦国再不敢进犯,以至于,连进犯别的国家也十分慎重。
国事渐平,战事不发,信陵君借此空闲时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他把平日的作战心得一一回顾整理,竟然成书一部,名为《魏公子兵法》。
此时,各国诸侯争来恭贺信陵君。乘此机会,吕不韦向秦庄襄王建议:“其实,诸侯六国,只不过是一群绵羊罢了,老虎只有一只,那便是信陵君。如除掉虎王,宰羊无须牛刀,列国必不战自溃也!”
“可是,欲除信陵君,却有何策?”庄襄王问。
“今信陵君在魏,全仗此次‘合纵抗秦’之功。而魏王总归不忘盗虎符斩晋鄙之恨,时时伺机报复,且他唯恐被信陵君取而代之。今我亦凑诸国热闹,对信陵君重礼相送,魏王必疑,魏公子祸不远矣!”吕不韦说。
庄襄王依计而行,他除遣使送信陵君重礼外,还再三相邀信陵君去秦游玩。信陵君遂派朱亥携玉璧一对入秦答谢。朱亥至咸阳,回拜庄襄王之后,便欲返回大梁。但庄襄王千方百计挽留朱亥,朱亥宁死不依。
庄襄王无奈,便想让朱亥回国。蒙骜说:“千人万人放得,此人却放不得。他不是别人,正是打死魏将军晋鄙的那个勇士,咱们吃过他不少亏了。如放其回国,后必为秦之劲敌,千万不可放他回去!”
庄襄王见说,他便让将朱亥扣押,再劝其归秦,朱亥仍不肯依。庄襄王大怒,便将朱亥关于虎圈之中。老虎见之,急欲扑食,那朱亥却猛喝一声:“畜生你敢!”其声如雷,老虎惊惧,伏地不动,索索发抖。
庄襄王和文武大臣皆惊,更不敢放朱亥回去。朱亥被押多日,知自己回国万万不能,便仰天长叹:“吾本大梁一屠夫,得友人侯生推荐,蒙信陵君知遇赏识,今荣任魏军将军。不幸,入秦虎狼之邦,被扣押不得回国,君子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为不再受秦辱,不辱魏王和信陵君之命,吾去也!”叹毕,即一头往屋中柱上撞去,虽其头碎,其柱也折,房屋轰然塌下,闻者无不骇然。朱亥遂死咸阳。
朱亥手下归魏,将朱亥之死向信陵君禀告,魏公子切齿痛恨秦王。他叹道:“朱亥将军,真义士也!”偏是这时,庄襄王使人以最高礼节送回朱亥灵枢,越过魏王径向信陵君致歉,并且厚礼相赠,向其虔诚致书。
书大意为:“公子威名而轰动天下。秦虽失败,但心悦诚服,因为是败在了天下闻名的魏公子手下,这是在所难免的。现各国诸侯,均信服魏公子,秦国当然更为信服。但不知公子阁下,何日能替代魏王?如得魏王让位,公子继位,秦魏将立即结盟,永不侵犯!
至于朱亥将军之死,实是事出意外。寡人我慕朱将军之才之勇,故挽留他事秦,但他宁折不弯,以死相报公子,我和臣等无不佩服。公子手下如此,足以见公子在魏人和门客中的威望。魏王如还不相让,实非明智之举。此一事,我会从中助之。”
庄襄王虽直接呈书于信陵君,却又故意使人把信的内容透露给魏王,还致书魏王,请他让位于信陵君,以使秦魏永远结好。魏王接信大疑,对信陵君大起戒心,便相问于信陵君。魏公子乃至诚之人,便将庄襄王之信送呈魏王。
魏王阅罢,半晌不语,但猜疑颇多,并有嫌弃举动种种。信陵君知其心病,便告了病假,交还了相印兵符。他又效毛薛二公隐身之法,以后整日以酒浇愁,以赌解闷,天天吃喝玩乐,欲做那逍遥之人。不意,他本至诚君子,荒淫大是伤身,再加心情忧郁,三年便一命呜乎。可叹天下一闻名公子,如此结局却也可悲。
信陵君既死,秦国再无顾忌,先攻赵韩,再攻魏国,三国连败。他们又想“合纵抗秦”。可惜响应者寥寥,军力不济,于是,韩垣惠王便依水工郑国之计,想以修水利工程来“瘦秦”。韩王将郑国推荐给庄襄王,郑国向庄襄王献挖泾河之计,即让秦开凿泾水,从仲山挖掘河道,一直东凿,通到洛水。庄襄王依法而办,并命郑国为工程总监。
但由于工程浩大,浪费人力、物力不少。工程过半,庄襄王便命中途停工,并欲处郑国以死。郑国老老实实地说:“也可以说,这是韩国‘瘦秦’之计,但却又是最好的强秦之策。如果这条泾水挖成,能灌溉几百万亩地,增几千万石粮。”郑国又举了都江堰的例子。
秦昭王五十九年,昭王曾命蜀郡太守李冰在蜀地大修水利,遂有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它是把岷江激流一分为二,穿成都后使河流转为平缓。这样,不但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且能灌溉一百余万亩土地,为秦国增产了不少粮食。
举完这个例子后,郑国又说:“国之强盛,一在国力,二在军力,三在财力。而国力强弱的表现,必须体现在粮草是否丰盛民众能否解决温饱上,这就必须发展经济增产粮食,这就须兴修水利解除干旱。
似此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工程,费是费了秦国的一些钱财人力,可以后却会受益非浅。它又不会造福于别的国家,大王却如何好让它中途停止呢?我之所说,大王以为有理,便可令马上复工并免我之罪。或者,待工程完了再治我的罪也不迟,我会永远为完不了这个工程而懊悔的。”
庄襄王深以为在理。吕不韦也为之说情,因他本属经商出身,岂能不知修水利增粮食之重要,他是十分支持这一工程的。于是,庄襄王免了郑国之罪,让他继续负责工程监修,直至完工为止。
几年后,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终于顺利完工。秦人为纪念郑国修渠之功,便取名“郑国渠”。“郑国渠”为关中粮食增产,秦国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