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想开启民智,这不行,这绝对不行!”
朱允熥也没有想到,一向对自己的建议无有不准,对自己近乎无条件支持的朱元璋这一次的反应竟然如此激烈。
当然,也是因为此时站在朱元璋面前的他如今最疼爱的孙子,朱允熥。
皇帝也是人,即使他是朱元璋,在家人面前,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算计与考量,所以所有的情绪反而是最真实的。
这边,眼看着朱允熥有些被自己的态度给震住了,朱元璋不由得叹了口气,然后解释道。
“允熥啊,咱知道你的脑海里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而且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主意!”
“但是咱同样也要告诉你,一个好的主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一个好的结果!”
“作为一个君王,你必须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的都是整个天下的黎民百姓!”
“所以君王最大的仁慈就是谨慎!”
“一切的事情,必须讨论再讨论,思考再思考之后才能够施行!”
“就像你想要开启民智这件事,咱当然知道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你要知道,如今的手上有没有足够多的,能够支撑你将这件事做下去的读书人?”
“想让百姓识字读书,那么至少你得有能够教他们的人呐!”
“除此之外,你还要思考你的动作会让天下人怎么看,别的不说,那些士绅们会愿意让那些泥腿子们去破除他们对知识的垄断么!”
闻言,朱允熥一方面承认朱元璋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朱元璋所说的困难,并不足以说服他。
想到这,朱允熥开口道:“孙儿知道,所以孙儿对这件事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
“最开始的时候,孙儿觉得想让皇宫里的内侍还有那些为我们皇室服务的工匠们去读书识字。”
闻言,朱元璋的眉头陡然一皱。
“允熥啊,这到比你一开始就说要开启民智要好得多!”
“但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让那些太监们读书识字,汉唐时期的宦官专权可就是前车之签呐!”
不得不说,朱元璋对于宦官专权这个事情,其实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
据说朱元璋还亲自在皇宫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只可惜这块铁牌据说在后世被祸国殃民,导致土木堡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的大太监王振给移除了。
只是,听到朱元璋这话,朱允熥不由得轻笑一声:“皇爷爷熟读史书,如何不知道。”
“所谓的宦官专权,其实根本还是在于皇帝!”
“细数汉唐上宦官专权的时代,又何尝不是皇权式微的时代。”
“所以皇爷爷,不是宦官要专权,而是到了那个地步,皇帝只能依靠宦官才能发号施令!”
闻言,朱元璋看着朱允熥这个孙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只有朱元璋自己才知道,朱允熥这讲的都是帝王之术。
而就是这帝王之术,就他朱元璋自己,也是当上了上位之后,花费了至少十年的时间才参悟出来的。
但是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孙子竟然对帝王之术透彻到了这个地步。
这下,朱元璋便知道,就以朱允熥如今的能力,即使他朱元璋直接将皇位传给他,只怕他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内外。
只是,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孙子,朱元璋却突然有些担心。
想到这,朱元璋开口道:“允熥啊,你的确是再次让皇爷爷感到惊喜啊!”
“只是从你的身上,咱也看到了一个皇帝的影子,你知道他是谁么?”
闻言,朱允熥先是一愣,紧急着微微思考了三秒:“隋炀帝?”
这一刻,朱元璋再度哈哈大笑起来。
“是啊,隋炀帝,那你对隋炀帝怎么看?”
朱元璋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隋炀帝啊?”
朱允熥想了想,然后叹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巨人,战术上的傻子啊!”
闻言,朱元璋先是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摇了摇头,却颇有兴致地问道:“此话怎讲?”
“从战略层面来讲,隋炀帝的每一件事那都是足以名传千古的大功业!”
“开运河,兴科举,交通文化,进青海,退突厥,讨占城,伐高丽,文治武功,利在千秋!”
“但是营建东都洛阳死了上百万人,开运河死了上百万人,伐高丽又死了数百万,更何况连年百姓服役过程中死去的人数,这期间至少有上千万人死在了这些工程之下。”
“隋文帝开皇年间,人口达到七百万户,而等到隋炀帝死于江都,人口仅仅只剩下到了两百万户!”
“这就证明,隋炀帝的文治武功彻底得罪了老百姓!”
“而兴科举,抑豪强有得罪了门阀世家!”
“所以当隋炀帝最忠诚、最精锐的军队都被葬送在了高句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隋炀帝的末日要到了!”
“这便是为什么到了后期,隋炀帝会彻底心灰意冷,甚至说:大好头颅,谁来斩之的原因。”
“隋炀帝是个真正的聪明人,但是隋炀帝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重视过百姓的富贵公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才能超过了百倍,但是本质却一样的晋惠帝!”
闻言,朱元璋笑了。
通过这一席话,他知道自家这个乖孙是不会成为隋炀帝了。
“不错,隋炀帝所有的失败在于太急,也在于他的眼里从来就没有百姓!”
“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
“也罢,这件事,咱不阻拦你了,你想要怎么去做,那么就随你去做吧!”
“天大的事情,皇爷爷帮你担着!”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