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聊斋:开局被女鬼吸取阳气 第五十七章:给小白狐立规矩,古屋修炼有奇效!(2更求鲜花)

就在一人一狐相互都觉得满意的时候,气氛就显得格外的轻快。

沈青抱着小白狐,给她简单的处理一下伤口之后。

就来到了古屋门口,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

这雨。

下的有点时间长啊!

这都一个小时了。

怎么感觉还是意犹未尽的样子?!

沈青心中无语,无奈之下,只能是抱着小白狐在古屋内找了一个地方歇息。

顺便给小白狐讲述一下,在人类世界生存的规矩。

首先,那就是不能够轻易暴露自己妖怪的身份。

所以,沈青告诉小白狐在大部分时候,是不能够开口说话的。

只有在跟沈青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开口说话。

毕竟。

人类世界,对于妖魔鬼怪,都是视之如洪水猛兽一般。

遇到了,都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万一被人发现小白狐是只狐狸精的话,那么会给沈青带来不小的麻烦。

甚至是会为小白狐引来杀身之祸。

另外,沈青希望小白狐要老老实实的,要听话,少点好奇心。

不要妄想跟着别人跑了。

他还吓唬小白狐,说不是每个人类都像他这么善良的。

其它人要是抓到了小白狐,会把她给扒皮抽筋的。

吓的小白狐瑟瑟发抖,抓住沈青的衣服,都舍不得松开了。

给小白狐立了规矩之后,沈青也没有闲着。

眼看大雨一时半会是停不了。

于是,就开始修炼起来。

他估摸着,【三阳功】和【铁布衫】也快要突破了。

沈青修炼起来,小白狐则是跳到一旁,看着他修炼。

一双眼睛很灵性的闪烁着,显得很是好奇。

此时的沈青已经是催动丹田内的三阳真气,开始炼精化气,增加自己的真气修为。

然后积蓄足够的三阳真气。

就可以打通剩余的奇经八脉了。

其实。

真气武道在后天境的时候,就是炼精化气,打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只要是体质强大,身躯内的精气旺盛,阳气本源充足。

那么修炼真气武道的时候,进步就相当的快速。

这也是天资的重要性。

另外,因为真气武道,需要不断的炼精化气。

所以,哪怕是天资强大之人,体质强大之人,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炼精化气,那样会损耗生命元气的。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食补和药补了。

补充身体的元气,才能够维持不间断的炼精化气,从而使得真气武道突飞猛进。

这也是为何说穷文富武的缘故。

大量的食补和药补,需要很多的金银钱财。

一般人家,哪里能够支撑的住。

他们连吃饱饭都不容易了,怎么能够修炼武道呢?!

就算是修炼武道,也是首选气血武道啊。

不为别的。

就是因为气血武道在开始的时候,省钱!

不过这些,对于沈青来说,都不是事情。

自从穿越过来,沈青还没有为钱财发愁过呢。

毕竟。

本身他的原主就是一个有点家产之人,几代人都是县衙的捕快,没有一点积蓄才不正常呢!

另外,短短一个月之内,沈青接连的破获大案、血案!

孙家灭门惨案,任家镇僵尸血案,让沈青的荷包瞬间就鼓了起来。

另外,沈青的阳气本源实在是太充沛了点。

没看到天赋都有七个了吗?!

还是两个白级和五个红级天赋,这些天赋就是阳气本源充足的外在表现。

所以,沈青只是来到聊斋世界一个多月。

那修为是蹭蹭蹭的往上涨,都不带停歇的。

此时的沈青,随着【三阳功】功法的运转,三阳真气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

渐渐的。

运转了几个周天之后,沈青不再犹豫。

开始朝着带脉冲去。

浩浩荡荡的三阳真气势如破竹的冲刷着带脉的关卡,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破了。

然后三阳真气打通了带脉之后,余势不减。

再次冲向了冲脉。

这次虽然是稍微困难了一点。

但是在沈青强大浩荡的三阳真气冲刷之下,冲脉还是被打通了。

一连打通了两条奇经八脉,沈青也是相当的高兴。

他没有再次去打通任脉和督脉,而是利用三阳真气温养自己刚刚打通的经脉。

毕竟。

万丈高楼平地起!

武道,进步速度很重要!

但是根基,也很重要啊!

反正,此时的沈青修炼速度已经是很快了。

完全是没有必要为了一点点的进度,而损害自己的根基!

【三阳功】突破之后,沈青就在古屋中演练【铁布衫】起来。

金刚站桩!

霸王举鼎!

铲膀压气!

马步练气!

迎面抬肘!

铁牛拱地!

玉兔踢门!

金刚指劲!

一招一式,沈青都打的铿锵有力,刚猛十足。

连小白狐都看的目瞪口呆。

心中直呼:“傻大个好厉害啊!难怪能够一拳打死大灰狼!”

修炼了一个小时之后,沈青长舒了一口气。

那一口气吐出。

宛如是一只气箭一般,冲出去了十米之外。

由此可见,沈青的肺活量是多么的强大!

接着,沈青的身体筋骨齐鸣,啪啪作响。

他知道,自己的【铁布衫】又提升了不少。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聊斋:开局被女鬼吸取阳气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