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老狄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 第三十二章 狄仁杰任河北道行军大总管

皇宫,林德殿。

武则天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臣子,她心中满是怒火。

而群臣全都低下了头。

他们现在也都知道崇州右威卫十万大军全军覆灭了,而且营州都督赵文翙率领的两万大军竟然也消失在了突厥境内。

这对于大周朝廷而言是一个耻辱,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法忽视的耻辱。

他们也都明白陛下今天召开朝会是为了什么。

早在半天前,陛下已经向崇州发出了一道圣旨,令王孝杰接管崇州刺史之位,令千牛卫将原崇州刺史邱静押解进京。

“几年前的幽州,现在的崇州,堂堂朝廷,竟然被这些宵小之徒屡次玩于掌股之间,朝廷的尊严何在,天子的威仪何在?”

“尔等身在阁部,朝廷重臣,遇此军机大事,竟然玩忽懈怠、贪功失察,令奸臣逆贼有机可乘,北地契丹猖獗万分,致使我朝右威卫十万大军全军覆灭。”

“大将损折,天威尽失,你们也配身穿这身紫袍?惶惶然立于士大夫之列?”

武则天坐在龙椅上怒声道。

兵部尚书李昌鹤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因为他明白这次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兵败东硖石谷,他有很大的责任。

“李昌鹤。”

武则天看向兵部侍郎李昌鹤大声道。

“臣在。”

李昌鹤立刻走到大殿中间应道。

“歹徒袭击贺兰山驿站,阻拦军情,假传塘报,这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看向李昌鹤问道。

“陛下,臣已命令兵部传檄,直接送往崇州,命崇州刺史邱静查察此事。”

李昌鹤颤抖着身子回答道。

“哼,等你查清楚,朕的人头已经摆在李尽忠的面前了。”

武则天厉声道。

“陛下,臣有失查察,臣最该万死呀!”

李昌鹤马上跪在地上大声道。

“营州都督赵文翙率兵借道突厥,转进东硖石谷,大军竟消失在突厥境内,这是怎么回事?”

武则天接着问道。

“陛下,事情非常突然,臣实在是难以斟酌,现在已经派遣兵部司农郎李瀚前往甘凉,查察此事。”

李昌鹤立刻回答道。

“哼,一问三不知,要你何用?”

武则天冷声道。

“臣知罪。”

李昌鹤也明白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样的惩罚,毕竟右威卫十万大军全军覆灭,他有一定的责任。

“怀英。”

“臣在。”

狄仁杰听到皇帝叫自己,他便马上站到大殿中间。

“即刻传旨,免去李昌鹤兵部侍郎之职,打入天牢。”

武则看向李昌鹤的眼神满是怨恨。

“陛下,李大人虽然有失察之则,然而这件事情确实是因为歹人策划周祥,事先又无任何征兆,说到失察,臣身为内史,首当其冲,望陛下降罪责罚。”

狄仁杰躬身道。

李昌鹤听到狄仁杰愿意为他求情,他暗中松了一口气,他一定会报答狄公这个人情。

“陛下,陛下,臣身为武鸾台侍中,身系军国大事,当此也难逃其则。”

宰相张柬之立刻站出来道。

呼!

武则天深吸了一口气。

“起来吧。”

武则天看向李昌鹤淡淡道。

“此事事关社稷安危,朝廷尊严,尔等要快速查清元凶,整顿军务,安抚崇州,以备再战。”

武则天看着狄仁杰等臣子道。

“陛下所言甚是。”

狄仁杰、李昌鹤等臣子马上领命道。

“怀英,依你之见,谁可担此重任?”

武则天看向狄仁杰问道。

“陛下,臣觉得除狄公外,无人可担此重任。”

这时张柬之马上道。

“陛下,狄阁老资深望重,在军中颇有声望,且有神探之名,担此重任在合适不过了。”

李昌鹤也马上道。

其余臣子也都点点头,他们可都没有这个本事。

“怀英呀,几年前幽州一案,你旬月便告破,令举朝震惊,如今崇州这幅胆子恐怕你又要挑起来了。”

武则天看着狄仁杰正色道。

“事关江山社稷,臣岂敢推辞。”

狄仁杰马上领命道。

“怀英,朕封你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崇州大都督,提崇州事,率左卫主力赶往崇州,一来御强寇于城下,二来查察此事,便宜行事,圣旨即可下达。”

武则天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臣领旨谢恩。”

狄仁杰躬身领命道。

而李昌鹤这位兵部侍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的官位保住了,而且他相信狄阁老一定可以将事情查清楚。

很快这场朝会就结束了,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大周的危机并没有解除,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严峻。

…………

东宫。

“殿下,陛下下旨封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崇州大都督,提崇州事,便宜行事。”

马隆对着李贤禀报道。

“马隆,你将展昭叫来。”

李贤对着马隆吩咐道。

“是殿下。”

马隆立刻领命道。

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展昭就来到了殿中。

“展昭,圣上已经下旨令狄仁杰前往崇州查察案情,孤希望你秘密跟随狄仁杰,暗中保护狄仁杰的安全。”

李贤看向展昭道。

“是殿下。”

展昭立刻领命道。

展昭也知道狄仁杰对于大唐意味着什么。

展昭也明白这一次狄仁杰的崇州之行,必将是异常凶险。

PS:兄弟们,鲜花有一万四千了,今天冲击两万鲜花。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老狄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