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华夏魂殇 第一卷 神仙与民族

小说:华夏魂殇  作者:无风流云  回目录  举报

第二篇华夏民族简史

一华与夏

华夏民族,简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西周分封建国,最多时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小国家,这些小国总称为“诸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周王东迁洛邑(洛阳)后,王室的权威下挫,诸侯国之间频繁兼并,列强国家出现。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个‘华’字来,按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个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夏两字并称,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带,或有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地方。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

始祖: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文明起源: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华夏族也简称为“华”或者“夏”,作为民族名称两者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定公十年》有载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襄公四年》又载:“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显然,在不同情景下“华”“夏”具有相同的意义,均指称“华夏”民族。“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商和西周时期,“夷”主要指华夏族东部的民族群体,但是,随着这一部分“夷”渐渐融入华夏族,春秋以后,“夷”开始成为华夏族之外所有民族群体的泛称,并且有时会在前面加上一个数词,例如“四夷”“九夷”。最早把“华”和“夷”联系起来的是《礼记》。商周时期,华夏人的划分归类主要是以文化为标准,拥有华夏文化的民族群体被称为“华”或者“夏”,其他的则被称为“夷”。按照这个标准,众多“夷”类之间也有不同。“夷”与“华(中国)”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天子”治下的全部。“中国”也仅仅是“天下”的一部分。不论“华”还是“夷”他们都是“天下”的民众,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且“华”和“夷”还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商朝末年“天下”苦于纣王暴政,代表当时华夏一族的周武王便联合众“夷”以对之:“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商周时期互相依存、共处于“天下”、共奉“天子”之治的“华夷”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体,“华”指华夏族,“夷”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群体。华夏族分布在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其他具有不同文化的“夷”分布在“华”的四周,所以也被称为“四夷”。“四夷”进一步可以指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二发展由来

研究认为百濮民族有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甘肃、青海、陕西一带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史上,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古羌人。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其实是母系社会中羌人与自然斗争的美好演绎。周人大概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姜太公吕尚是“姜氏之戎”的族人。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从黄帝始,禅让制成为了政权更替方式,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还包括了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些历史传说,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华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时期,但是从一个原始族群到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西周、春秋时期,以中原夏、商、周为主体民族,与周边诸多民族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三历史演进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王室东迁,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周室东迁百年后,齐桓公创建霸政,在此过程中出现“诸夏”观念。“诸夏”是一种新的族群观念,不是旧式氏族联盟,而是东、西方不同姓族的组合,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氏族的族群观念。“诸夏”之名有西周渊源,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周室称“夏”目的是指王室内不含其他姓族的组合,并无后世“华夏”之名的含义。霸政时出现的“诸夏”,是第一次出现华夏意义的族群观念。可以确信,后世之华夏观念,由此时开其端。

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诸夏”,标示着古代中国共同体逐渐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以东周及其所分封的诸侯为代表的华夏族日益衰落,以秦、楚、吴、越、巴蜀、中山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蛮夷”诸政权实行“变法”,大量吸收华夏文化,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其中犹以秦国为先,积极推行“以夏变夷”的政策,不仅吞并了“蛮夷”诸国,而且推翻了以周王室为代表的华夏诸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至此,一个真正的华夏民族实现了大融合、大统一。

四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之华夏图腾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尤为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中华三祖文化是指约5000年前黄帝、炎帝与蚩尤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国上古史,其实便是东西两大区域长期对峙冲突并不断同化融合的文明进程。在黄河中下游,发祥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的黄帝族,与以今山东大地为基地的东夷集团蚩尤族,为争夺中原核心地带展开了“涿鹿之战”。黄帝族战胜蚩尤族控制了中原。然而东夷集团并未消亡,黄帝不得已采取怀柔措施,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领名叫少昊的继续统领九夷部族,设法使东西方两大群体互结为同盟。这个格局一直沿袭了下来,一直到唐尧虞舜轮流成为这个同盟体的领袖,这就是华(虞舜)与夏(唐尧)东西方融合的标志。虞舜失势巡游九嶷,卒于苍梧后,夏族的的禹将这个同盟统一集中,改为夏朝。然而至禹亡,将政权禅让于伯益,夏启争权袭杀伯益,东西两方重又陷入相互冲突的漩涡之中。

夏启结束禅让制,东方势力自然不会甘心。于是夏启之后太康失国,即东夷有穷氏部落的后羿凭借武力夺取了夏朝政权,后来寒浞杀羿夺权自立。后来“少康复国中兴”,同样依靠武力夺回政权,这就是那一段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夷夏之争。少康之后,夷夏关系仍处于既斗争又融合的状态之中。商的先祖以鸟为图腾,显然与东夷有关系,其根据地亦在东方,最终战胜夏桀,亡夏,建立商朝。这种上古史上东西势力对峙融合的大趋势,可从图腾崇拜的孑遗物种里有所了解。蛇为西方夏族部落联盟的图腾,后世遂演变为龙的崇拜;鸟为夷(华)族部落的图腾。商族以“玄鸟”为图腾,亦属同一性质,后世遂演变为凤凰的崇拜。龙、凤并为神物,世俗所谓“龙凤呈祥”正曲折体现了东西方的畛域存在与融合趋势。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文化艺术之龙的传人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华夏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由对原始图腾崇拜升级到人为创造的图腾崇拜,这是人类社会信仰进步的标志,而华夏民族的信仰并没有停留在这个位置,而是进一步升级到祖宗崇拜,即敬天法祖。

文化艺术之祖先崇拜

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是英雄时代中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三大部落,经过征战,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于是,中华民族便成为了炎黄子孙。

黄帝的传说,大约开始在战国时期。起先他只是与伏羲、共工、神农、少皞等古帝王并举,并未有氏族或部族共同祖先之意。到西汉初,黄帝已成为第一个原始帝王,且为夏、商、周三代的共同祖先了。黄帝还被尊祀为“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反映了春秋战国年间民族融合的现实诉求,为凝聚诸氏族部落为一个整合民族就需要追溯一个各民族所共同的始祖——“种族的偶像”,“黄帝”及其传说由此而来。

自秦汉以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将“尊夏贱夷”作为核心价值观。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标榜自己“华夏”后裔的正统地位。如建立大夏政权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建立后秦的羌人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也认为是黄帝的后裔。鲜卑宇文部则自称炎帝后裔,炎帝后裔之说甚至延续至辽代契丹起源的传说。辽、金欲进入中原,两朝君臣均自称契丹族和女真族本是炎黄之后,在族源上亦属于华夏一脉。在清末民初,中国曾掀起一股“黄帝热”:报章杂志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论述,黄帝事迹被谱作歌乐、用为教科,供儿童讽诵……晚清知识分子在西方民族主义的冲击之下试图建构本国国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便从远古传说中选择了神话人物——黄帝,强调其为中国民族的“始祖”。“炎黄子孙”的概念也是在这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自我称谓。革命派为反清需要把黄帝奉为汉民族始祖,炎黄崇拜成为革命人士推翻“满清”政权,树立汉民族反清革命的旗帜。

黄帝、炎帝、蚩尤,乃是上古三大部落集团之首领。以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族为代表的诸多部族经过冲突、融合,建立了华夏民族。蚩尤是东方九黎(东夷)集团的最高首领,在与黄帝涿鹿之战中战败被杀。蚩尤发明造冶和武器、刑法、宗教,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炎黄,不能因为蚩尤战败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结束语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关于汉民族的族称,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王朝周边的各民族往往称汉朝所辖郡县境内的人为“汉人”,意思是“汉朝的人”,“汉”并非是一个民族概念。到魏晋时期,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这时,统一王朝内的“中国人”这一称呼,已经不再专指汉族,开始为王朝境内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随着北方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封建王朝(如北魏),统治民族为了将自己与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

伴随着民族起源,神话作为民族思想的载体便出现了。神话不仅表现了民族的不懈追求和崇高向往,更体现出其与世界和命运的坚强抗争,并作为生存的支柱固定在信仰的精神世界里。于是,神话成为了民族信仰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我们的民族正是有了这种高于生活的信仰和追求,才得以万古长存。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华夏魂殇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