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皇上要撰书?算我一个!”
“臣乃洪武二十一年状元,这事怎么少得了我!”
“说到撰书,吾祖上就修撰过。。。”
“很好,那就你了。”
“刘学士,您有眼光,那请问,皇上要重修四书还是五经?”
“哦,都不是,皇上要修起兵驱元以来的军事成果,治国理念,皇上亲自起名,谓之《元璋思想》。”
“。。。”
“那个刘学士,我近日偶感风寒,为了不耽误皇上之事。。。”
“偶感风寒不要紧,此事也不急在一时。”
“不不不,刘学士,不用等我,唉哟,唉哟,我这脑袋,我这脑袋不行了,刘学士,下臣看来要归乡颐养了。”
“。。。”
这天,翰林院。
原本听说皇上要撰书的翰林们纷纷请缨,想要参与此能够流芳百世的大业。
可以听说修的不是圣人学说,也不是历朝历代的名章典籍。
而是要修一本皇上自己的书。
原本还踊跃报名的翰林们瞬间一哄而散,跑得比什么都快,被逮到的那个甚至表现要辞官!
是什么让这一众大明朝最出色的文化人闻之如洪水猛兽?
是不想附庸皇权,以示清高吗?
或许有点这方面的考虑。
但应该不多。
因为如果不想,还考什么状元,进什么翰林院。
在这里。
哪个不想出人头地的。
就算有几人真就如此清高,但也总不会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吧。
所以。
不是翰林们不想替朱元璋修书。
而是他们不敢啊!
毕竟这一个修不好,可是要死人的!
而且谁也不知道这工作什么时候能到头,甚至到不到得头。
因为皇上的年纪看起来也大了,等下书没修完,人却走了,然后太子继位,把这一切推翻,那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不是白费了?
而且参与过其中的人,太子会起复吗?
肯定不会啊!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君继位,但凡有一番抱负的,多少都会去减少他老爹的一些光环啊。
抹黑倒不至于。
但吹得太虚的,多少都会修正。
总之,就像一代人不修一代史一样。
皇上现在想要修的书,其实和修史没什么区别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叫不客观!
“下官听说,这是凤阳王的提议,而且凤阳王还自请参与其中!”
“此事已明确了,由太子负责,凤阳王协办,詹事府属官都要参与其中,其他各部堂官,或翰林,或在野有识之士,都可以自请参与。”
“嘶,太子负责?凤阳王协办?岂不就是说,我大明三代都要力促此事?”
“什么大明三代?顶多两代好嘛,凤阳王又不是嫡子。”
“呵呵,眼下这形势可难说,不是嫡子又如何,你看看近日这朝堂之上,全都是他凤阳王朱允烨的身影,其他皇孙,可还看到?”
“独木难成林,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你们担心什么?”
太常卿吕本的府上。
近日太子妃三个儿子回娘家。
表面上是探亲,实际上一到家里就开门见山地谈起了朱允烨之事!
太子妃吕氏直到今日还是愤愤不平。
她觉得,如果自己当日不忌讳那么多,太子问起朱允烨来没来看自己的时候,直接说一句没来,又能怎样?
那本来就是一个小透明,这么多年过去,连名字都不为外人道。
也不知道太子那天究竟抽了什么风,就要点名见他。
这也就算了。
太子妃一直没想明白,这么一个都被自己锁在小院里就快熬死的家伙,怎么就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了呢?
搞到现在,不单自己儿子朱允炆的风头全被抢了。
更让太子妃吕氏耿耿于怀的是,好像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想要达成的事,这该死的庶子都要达成了!
如今整个朝野谁不知道他凤阳王朱允烨?
更何况。
他也才十三岁啊!
照这么下去,允炆可还有出头之日?!
太子妃吕氏是越想越气,也不藏了,直接就和父亲吕本道:“不管如何,都不可再让他如此嚣张,若此时不能治他,以后更是治不了了!”
吕本点点头,他就在朝堂上,知道朱允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他获得皇上的注意和恩宠了,而是这人是真正有本事,有才能的。
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又获得皇上恩宠,又有才能的皇孙。
是很容易成为未来的继承人的!
哪怕他现在的身份低微,配不上。
但是!
如果当今圣人就是要指定他上位,谁能阻挡?
礼教?
规矩?
呵呵。
那不就是皇上一句话的事。
并且,为了堵这天下悠悠之口,大可以行更简单的手段:把太子的其他儿子都杀了。
这样一来,朱允烨作为唯一一个有法理继承皇位的人,还有问题吗?
所以。
太常寺卿吕本道:“太子妃放心,此事,臣自会去办!”
——————————
呜呜呜,有点高估了自己,事太忙,直接连些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明天回去再补更了!
这是昨晚三点睡醒后急忙补写的一章,只是想告诉书友们,小作者还在,不要放弃我啊,鲜花、评价票继续投啊!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