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成熟!”
众位大臣皆忍不住面面相觑。
如此产量高,味道佳的粮食,竟然只需三个月便可以成熟?
这世间竟还有如此神物。
真乃大明之幸啊!
对红薯了解至此,李善长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几分。
怪不得昨日陛下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呢。
有这样的神物在手。
解决西北饥荒不是轻轻松松,手到擒来吗?
“只需将红薯推广开来,我大明的粮食产量至少能翻五倍。”
“从此以后百姓们自当衣食无忧,永不必担心粮食问题。”
李善长的双眼里满是激动与赞叹。
几乎每一位心怀天下的贤能之士。
都会想着要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
他也不例外。
此时看到了能够让天下百姓温饱的希望,自然兴奋不已。
“陛下应天而为,天助我大明啊!”
胡惟庸连声说道。
红薯这样的作物在大明来说,简直是如同奇迹一般的存在。
众臣也纷纷应和。
“有陛下与秦王殿下,乃大明之福啊。”
“秦王殿下心系百姓,心怀天下,有陛下之风范。”
“有了红薯,我大明将立于不败之地。”
在一片恭贺声中,李善长忽长叹口气。
在众人都在齐声赞誉红薯的好处时。
他着眼于当下,犀利地开口发问。
“可陛下,饥荒之事迫在眉睫,流民已经快到应天府了。”
“国库里的粮食无法支撑到明年秋收。”
“百姓们饿着肚子,又怎么可能拿这些粮食做种呢?”
李善长的话语间皆有几分痛心疾首。
虽已有红薯这样生长期短、产量高的农作物出现。
可生长期再短也是需要适合的环境与适合的周期的。
一般来说。
产量高生长期短的作物都需要极肥沃的土地。
西北土地本就贫瘠。
在经历了旱灾、蝗灾后。
土地的品质有多差,可想而知。
李善长的一番言论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了众臣的心上。
本来气氛活跃欢乐的朝堂又陷入了低迷之中。
一言惊醒梦中人。
此话一出,朱元璋也愣了愣。
应天府周边的土地确实肥沃。
与西北干旱之地相比。
应天府的粮食产量都能高出来不少。
而且夏秋气候不同。
红薯能够在春夏生长成熟,不一定能在夏秋生长成熟。
所以。
这在应天府春夏季三个月就能长成的红薯。
放到西北灾区还能不能长成。
这可就不一定了啊。
朱元璋之前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此时被李善长点醒。
险些惊出一声冷汗来。
当即便将目光落在了站在皇子堆里的朱樉身上。
“樉儿,你倒是给咱说说,这红薯在西北能不能种啊?”
如若红薯在生长环境上局限太大。
那么此物虽然在日后能为大明带来繁荣昌盛。
可却无力挽救眼前的西北灾民了。
西北仍然会饿殍遍地,生灵涂炭啊。
“启禀父皇,红薯耐旱,且更适合在沙土地上种植。”
随着朱元璋的发问。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落在了朱樉身上。
面对众人或期盼或惊疑的目光。
朱樉表示的很是淡定,恭敬行礼后说出了红薯的习性。
“可以说,西北地区是最适合红薯生长的地方。”
“在气候方面红薯也是不挑,不管是春夏,还是夏秋,它都能够茁壮生长。”
“因此,即便西北,红薯也能做到一年两熟。”
见他这般稳重大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侃侃而谈。
众臣心中皆是大惊。
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标签是很难改变的。
因为朱樉总是到处乱跑,所以得了游手好闲之称。
即便他拿出了红薯这样神奇的农作物,大家也只觉得是他在周游四方时无意间得到的罢了。
可当朱樉条理清晰,完善周全地说出红薯的习性时。
众臣这才意识到这位秦王殿下的非同凡响之处。
毕竟若是没有经过一定的实验与研究。
是绝不可能如此了解一种农作物的。
所以。
这位秦王殿下可不是无意中获得红薯这样农作物的幸运儿。
而是心有沟壑,布下局势的能人。
“好!”
“如此只需开仓放粮,支撑西北百姓渡过三个月便可。”
“待红薯成熟之际,西北自会摆脱饥荒。”
朱元璋抚掌大笑道。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