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李隆基一个人想破了头,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只能派人叫来了姚崇共同商议。
姚崇听罢李隆基的困扰,张口道。
“臣以为,当今天下事,整理起来不过十事。”
李隆基一听到这,很快来了兴趣。
因为在历史上,正是姚崇对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帮助大唐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如今竟真的要等来了。
有了这十事要说,自己便多了些治理国家的头绪。
而也正是因为实施了这十事要说,大唐盛世才真的降临。
李隆基赶紧催促道。
“爱卿请说!”
姚崇拱手道。
“这其一便是,要仁政不要酷刑。”
“武帝时期,留下来很多残酷的刑法以整顿朝纲。其依法的本意并无问题。但由于刑法太过残酷,导致百姓都是畏惧刑法而不是出于道德的考量。因此在开元初年,陛下实施仁政还是至关重要的。”
李隆基听后,十分赞扬。
唐朝,尤其是这个时期,儒家经典盛行,其精髓又在于仁义礼节,仁政实乃当下治国之要政。
而自己先前虽然也有整顿朝纲、肃清官场一说,但终究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触及根本。
“爱卿说的有理!”
“那这第二项又是什么?”
姚崇道。
“其二,便是几十年内不打仗。”
“臣以为,历朝历代以来,所有的盛世之时,都是国家平定安稳,没有战乱之时。战乱乃劳民伤财之事,依臣看来,实属不智之举。”
听完这一点,李隆基犯了难。
如今吐蕃边疆战事吃紧,自己又刚刚委任薛讷为平阳郡公担此重任。
这薛讷又是姚崇举荐上来的人。
如今这姚崇之意,我倒是听不明白了。
李隆基疑惑道。
“这是何意?”
姚崇见李隆基不甚明他的话中意,补充道。
“臣所言的不打仗,不是指当今战事吃紧,吐蕃来犯之时,我们仍然不回手、不反击。而是指在无外敌来侵扰之时,我们仍能自处,不去侵扰别国。”
李隆基听后恍然大悟。
“原来竟是此意,朕知晓了。”
姚崇接着说道。
“这其三,臣现在不便多言。”
说罢,姚崇看了一眼李隆基身边的太监宫女们。
李隆基立刻领会他的用意,清嗓说道。
“尔等都退下吧,我与姚大夫有要事商议。”
“是。”
“是。”
说罢,李隆基身边的太监宫女等人尽数退下,只留了高力士一人服侍。
那姚崇见状,像高力士拱手说道。
“高内侍也不便在侧。”
高力士听到此言,看向李隆基。
他可是自小就服侍李隆基,二人之间更是知无不言。
如今一个刚升五品的谏议大夫,居然倚仗着皇上的信任,便让他退下从旁侍候。
高力士心中自然稍有怨言。
李隆基听到姚崇所言,也知道高力士心中不爽。
但是为了大唐万年社稷,李隆基宁愿牺牲高力士一时。
李隆基平淡道。
“那高内侍也退下吧。”
“是。”
高力士虽然当即没有展现出任何不爽,但内心中还是对姚崇稍有过节。
待殿内大唐的仆人侍卫都退下后,姚崇才开口说道。
“这其三,便是不让宦官手下过多过问政事。”
李隆基听到此言,顿时心下当即感慨万千,内心佩服不已。
如今看来,姚崇能成为千古一相,实属是因为他过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虽然如今尚且年轻,但其说出的话却是精准又一针见血。
历史中的李隆基,晚年导致大唐倾颓的原因,除了有他自身的懒惰与懈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放权给高力士。
所有的贡品、奏折都要经高力士之手。
虽然高力士本性并不坏,但长久的放权仍然导致大唐后期漏洞百出,成为多事之秋。
且即使抛开高力士不谈,这历史上阳奉阴违的大太监也有太多太多。
甚至很多朝代因此面临灭国之灾。
姚崇的话,实是有用至极。
李隆基感慨道。
“能得姚大夫,实乃我朝幸事啊!”
“爱卿请说,这下一事又是何物?”
李隆基随着姚崇建议的步步深入,已经开始愈发发掘其中的哲理智慧。
也愈发理解,李隆基为何在与他畅谈后会茅塞顿开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