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青年大宋行 技惊四座

小说:青年大宋行  作者:最爱蒙蒙羊  回目录  举报

晚宴设在会客厅,多年来越王妃由于诚心拜佛,一直吃素,所以她自己单独在一旁进食。越王和王知州们则坐在主家席的位置,席间留了一个空位,当然是越王妃的。

晚宴上的菜很有讲究,尽是当地的一些蔬菜,一大碗腊八粥,荤菜则是鱼生和云英面(如果算)。

大家都明白这是娄氏用心良苦,提醒大家都要与灾民同舟共济,不可铺张浪费,苏博约试了几口云英面,便到越王和王妃前请安后,表明来意,希望可以给大家说自己的心得。

越王开始有些嫌弃他只是一个随从,不想搭理。不过在一旁和越王妃却提醒:此人面相眉目清秀,文质彬彬,尤其是饱满的天厅,颇有大才之像,绝不可轻待。

越王恍然大悟,连忙答应他的请求,苏博约便走到人群中,高兴的说:“我朝的郑仲贤员外郎,书法与诗文负有盛名,但他创制的云英面,才是当世一绝。制作方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烂蒸,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蜀地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作一团,等冷了变硬,再用刀切着吃。”

苏博约又啖一口面:“我在京师时,跟随沈县令在孙羊店吃过云英面,以为已是登峰造极的美味,不想今日在此地,竟然吃到了更胜一筹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这云英面是极品,但是没有苏博约这般了解,心中开始有些佩服了,但是还不觉得惊艳。

苏博约因此继续:“康园的云英面为何更胜一筹?我猜是把羊肉粉末换成了鱼泥,鲜味保留,但是少了膻味,又用了本地出产的黄酒,酒劲更胜汴梁一筹,把肉的腥味除的更彻底!要是把这道菜放到汴京,想必孙羊店老板要坐不住了!”

这真的是点到要害了,苏博约可真是美食的行家,大家都不得不高看,王知州一行人一眼。

沉默了一晚的越王也站了起来,邀请大家一起举杯说:“这王知州今天是来欺负我康园无人吧!连一个小小的随从都能如此不凡!”,说罢又故意哈哈大笑起,这话玩笑成分居多,席间沉闷的气氛终于被打断了。

王知州回应:“越王取笑了,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至于这位小兄弟,我知道他的志向是多赚钱,年纪大的时候,可以回老家县城开个客栈!平时他就非常留心收集有关信息,这是日积月累的功夫,真是不足为奇的。”

苏博约赶忙点头,王知州继续发表意见:“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以小兄弟的志向,孰能叽之乎?老朽也不怕笑话,真的能腰缠万贯,家里又有良田万亩,就算是天子呼来我也不上“船”。”

王介石假装叹气一口:“我半生忙碌,尤其是来到海州,真是没有一日消停过,不是大旱就汛期又要来临,闲下来时,常感慨何时才能“采菊东篱下”。”

越王听了知州的话,脸色恍然间有点沉,但是还是假装露出微笑,他大约听出了王知州劝诫自己放弃非分之想,安享晚年的意思。

越王的变化,在场的人中只有妻子娄氏敏锐的观察到。

娄氏当然知道夫君心思:害怕失去军队后,汴京方面只要追责,康园就只能束手待毙。就算他不想要这个位置,可还有一直跟他出生入死的一帮随从,以及他们手下该如何安顿,他们都是把身家性命托付于他的,目前就算康园散尽全部家财,奈何有几万之众,每人手上根本拿不到几两银钱!

她想起了和王知州们一起来的另一个随从,想必他也是不凡之人,便招呼他过来,问他可有特长。

仲针是个心思敏捷之人,她似乎察觉到娄氏有话要他传达,便说:“王妃,如今我这位兄弟出尽了风头,可否给我纸笔,让我现场作画一副。能为郡王现场作画,他日与人交流时也是个谈资,万望成全!”

娄氏听了很高兴了,把仲针的话原封不动的传达给越王,越王肯定是答应,他下令叫人搬来案几和纸笔,让苏博约磨墨,点上一柱香,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画!

画卷最后由娄氏的心腹丫鬟递上,仲针预感会有些情况,所以留了心眼,果然在把纸送上过程中,丫鬟看似礼貌的请安,眼神却盯着卷轴一角,仲针明白了那是说明里面藏有东西,类似荆轲的“图穷匕首现”。

正中席位陪同越王入座的,有他的幕僚陈明,此人本来姓陈名一诚,他几番到京城后都屡试不中,心灰意冷后便回到老家,以教书为生,甚喜爱诸葛亮,常常着羽扇纶巾示人,并自比孔明,因此改名为陈明。

越王当初有拥兵自重的意图,为了招揽人才,也不看其真本事如何,只要有点名气,就收至麾下。

陈明就是那时候加入其中,平时帮忙练兵和出谋划策,表现的还算中规中矩,这次看王知州带来的随从,都出尽了风头,想到自己对书画还算有些造诣,想在席间帮越王扳回一城。

他得到越王准许,可以去观摩仲针作画。

仲针把画卷展开,开始在上面作画,陈明看卷轴尾部压着半截书,非常好奇,准备伸手去拿。

仲针立马抢先一步,拿起后又递给他:“大人,你好,如若看完后,记得把这本书压在纸上。”

陈明觉得仲针行为有些猫腻,便仔细看了下书的内容,只是本《论语》,不过已经残缺,勉强有半部的内容,看不出有何不妥。

他想起仲针要他把书压上的话,问道:“小老弟,可是平时把此物当做作画时候,压纸张的镇尺?”

仲针赶忙回答:“我只是个随从,作画的时候很少,随身不可能带真的镇尺,王知州很早在京师的时候,就送给我一本论语,要我闲时好好端详,我便随身带着,无聊作画时,也拿来当镇纸,让大人见笑了!”

陈明哈哈大笑:“有心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是你一介武夫,不懂爱惜,把此书弄得残破不堪,等下来找我,我送你一本全新的《论语》,以后要多加珍惜了!”

仲针看事情忽悠了过去,立马回应:“感谢大人了,还望不要让我家知州大人知道,不然免不了一顿责备!”

陈明:“此事你放心,我只管看你作画的事,其他的不会多嘴!”

陈明从来都以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自重,因此当眼前这个随从如此尊重他时,也就没有多想,还语重心长的建议仲针看看《诗经》,说汉代以前,诗经才是“众经之首”,只不过《易经》因为语境变化后,难懂又玄乎,后面才慢慢爬上了第一位置。

仲针只得继续装作顺从的样子,表示陈明是他的第二个贵人,他画了一只白头翁,又画了一石榴,陈明又提示他画出石榴籽散在地上的场景,才能表明心意,仲针听完后,赶忙表现出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陈明这才满意的离开!

陈明回到席间,越王看他待了许久,专门问他,可有些有趣的事发生。陈明此刻还沉溺在被认同的喜悦中,轻描淡写的回复:“无他,只是看这小子是个有心人,指导了一下他的构图!”

仲针在一柱香的时间内,画完了作品,而丫鬟送来的半部《论语》,他也明白了含义,这算是皇族,尤其是入宫读过书的人,必须知道的事(仲针父亲和越王小时候都入宫读书过)。

娄氏猜他们肯定也会告诉给子女:《太祖实录》里记载:宰相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他告诉过太祖,读半部《论语》便可以治天下,太祖深以为然。从那以后,皇族子弟都被要求熟读《论语》此书。

仲针招呼苏博约,两人拿着墨迹未干的画,展示给越王和王妃,过了一会儿后,两人又在席间转了一圈,让大家都看了一遍,仲针画的是一只白头翁在地上吃石榴,这石榴籽,如陈明提示的一样,撒满了一地。

娄氏看画工整齐,景物也都活灵活现的形态,赶忙说:“我虽然读过诗书,知道此画属于上乘,但是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恐怕还是要陈先生开口了。”

越王也示意陈明发表意见,陈明当然开心的接受了命令。

他虽然早已看过画,但是还要装作一副学究的样子,仔细端详一番。

陈明走到人群中间,一本正经的说:“这位随从老弟,也是精于画工者,此画可以算作佳品,因为石榴和白头翁都形神兼得,唯独构图的布局,确实有点欠佳,但是也无咎,毕竟不是行家!”

陈明指着画卷继续说:“此鸟名叫白头翁,喜欢出双入对,而且是另一半都是从一而终,只是比起随从可见的鸳鸯,很少为人所知,所以自是更需功夫去描绘,白头翁寓意白头偕老,这正是指的越王与王妃啊!”

陈明说完又小碎步向前,指着画上的石榴说:“石榴多籽,因此作画时候,常用来寓意多子多福。有些门道的画家,会额外在土地上也画上些,寓意福气的落地。这位老弟,也是如此操作,的确有心。不过画地上的石榴籽,其实非常考功夫的,在这里给老弟点意见,地上部分石榴籽颜色应该可以更深一些,这样会让画卷有时光流逝的感觉!石榴和白头翁,寓意越王和王妃,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满满的祝福!”

仲针跟着大家一起给陈明鼓掌,石榴籽的颜色,他是故意的如此留的纰漏,主要也怕人看出他有些门道。陈明的精彩点评,让越王也觉得脸面上有光,立马要赏两人。

仲针回应说:“谢越王和王妃恩典,只是此画只有是送给越王,才能有其价值,小人请求能不能装裱一下,挂在贵园某处,如此,我真的可以对子孙吹嘘一辈子了!”

众人都哈哈大笑,越王妃非常乐意成人之美,她开口说:“我很喜欢你画里的用意,这样吧,先交给下人装裱,等下由你亲自挂到官人的书房去!”

仲针立马表现出一副欣然若狂的样子,王知州怕有些僭越了,忙说叨扰了,越王看夫人高兴,觉得并不是非礼的请求,便说:“王知州,客随主便吧!今日我夫人兴致极高,姑且让其继续高兴下去吧!”

王知州知道越王心意后,不再说话,默然表示同意。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青年大宋行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