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开局取荆州,吓跑诸葛亮 第37章 以纸充薪,如获至宝

新野,太守府。

被刘备改造出来的一处作坊内。

他正跟一群人在晾晒着东西。

“主公,军师求见!”

此地禁止闲杂人等进入。

因诸葛亮现在正充当着“小学老师”,外加文聘不断地从军中挑选出聪慧之人。

他需要教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五百余人。

被刘备分作三个班,且让诸葛亮在不同时代教学。

他每天都需要教学三个时辰。

刘备也不担心他会趁机逃跑。

所以,他现在已经不可能时刻跟在刘备身边。

自然也成为了“闲杂人等”!

一名负责守门的白毦兵禀奏完,刘备就从一旁早晾晒干,且叠码得整整齐齐的纸张中取出了一大张纸折叠好,便带着前来禀奏的白毦兵向外走去。

来到外间,诸葛亮还在努力地向作坊内张望,且满脸的好奇。

不过,看到刘备出来,立马就正襟危立。

“军师,找我何事?”

“主公,鉴于一些人实在难以学会东西,亮提议进行一次测试,淘汰掉一部分人。

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刘备毫不犹豫地拒绝:“按我的预想,贱学是要在庶人中普及。

现在由军师所授之人,皆是从军中挑选出来,如果连他们都教不好,如何普及贱学?

当然,对于实在难教者,只让他们参与学习即可。

军师只要将重点放在那些聪慧好学且易学者身上,就已经足够。

因为当他们学习进度达到我想要的要求,就会让他们充作西席。

再让他们慢慢的分散出去,逐渐去教更多庶人学习。”

说到这里,微微一顿,刘备又道:“当然,我不会让军师白忙。

以后每月会给军师一张纸作为薪俸,如果军师授业有佳,能教出不错的学生,或是所教学生通过测试,综合成绩令我满意,我还会以纸为资适当地给予军师奖励。”

听到这话,诸葛亮虽未多语,却也没忍住对刘备翻了个白眼。

这很正常。

因以现有技术生产出来的纸张,很难用作书写。

最大用途也就是用作包装而已。

譬如医者用来包裹药材给患者。

这也是在历史中,鲜少出现汉朝及以前以纸为书或是以纸而画的画作的原因。

甚至汉及汉以前,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有名的书、画家出现。

纵有过书、画内容的出现,也只是以绢帛一类的形式承载,且罕有异常。

刘备手中的纸张从表面看来,跟现在只能用来包装东西的纸张没啥区别。

他将纸充作诸葛亮的俸禄,亦以此为奖励,语气听起来甚至像给了高薪。

诸葛亮只是对他翻白眼,没有说出其他话已经很有涵养了。

刘备也不理他的反应,直接将手中折叠好的纸张递给诸葛亮:“以纸作薪,就从此刻开始。

毕竟,今日为四月十一,以今日为准,在未来每月的十一,也好给军师结算薪资。”

诸葛亮或许是实在无语,依旧不言,径直就默默地接过了纸张。

但当他接受纸张后,瞬间就分明地感受到超乎寻常纸张的质感。

再一细看。

纸张表面看来虽跟寻常纸张无异,实则却更细腻。

也愈发的紧密!

“主公,这……纸能用来书写吗?”

诸葛亮径直就颤声问道。

刘备微笑着点了点头:“这种纸张,是我在已有技术上加以提升而成。

其目的就是用来书写,且融入了特有技术,以此种纸张书写,只要保护得当,纵是千年其所载内容也能清析可辩。

所以,军师此问是多余的。”

诸葛亮也的确是聪明绝顶,只是感受到了纸张的质感,就已经想到了这方面。

以至于,得到刘备肯定的回答,他激奋的同时,双眼直冒精光。

握有纸张的手也变得异常谨慎起来。

完全是一幅如获至宝的模样!

“主公,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纸张,能够大量生产吗?”

纵是如此,诸葛亮依旧保持着冷静,问出了这种最实在的问题。

“当然能够大量的生产,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在这混乱的时代,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受到这种局限,自然很难大量生产。

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此物都会被我严格控制,只能由我的人专事生产。

换句话说,未来我要独家经营这种纸张,以此来更好的维系兵马用度及开销。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其定价肯定也会很高昂。

所以,我以纸充作军师的薪俸及奖励,绝未亏待你。”

诸葛亮立马就变得有些尴尬:“主公,是亮愚钝,有眼不识荆山玉,还请主公见谅。”

刘备微笑着点了点头:“即然军师认可以纸充薪,那就好好以授业贱学吧!”

“是,主公。亮为了获得更多这样的纸张,一定会竭力教好每个人。”

纸不能吃也不能喝,却会让诸葛亮如获至宝。

实则也是因为他乃饱学之士。

作为这样的存在,只要感受到这种纸张便于写书,也便于保存,就定然会以之为宝。

因为以纸载道,能够让他很多的东西传世。

这也是刘备因人而异的策略。

同样的道理,死死地掌握这种纸张的技术,独家经营,他也能赚更多钱粮。

因为这样的纸张会为大儒所追崇。

而当世大儒基本都出生豪族世家,他们有的是钱粮!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开局取荆州,吓跑诸葛亮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