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田村,很是广阔的晒谷场上,锣鼓喧天着,人山人海着。
虽然前几日已下了场厚厚的雪,可依旧挡不住百姓过年的喜悦之情。
自种了新品种稻谷后,一年一户勤快一点的人家,一年大概可以维持在一百五十贯左右不错的收入。
这几年,久经战争摧残的农户们,渐渐的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吃点荤腥儿,打打牙祭,买买衣裳。
淮家正屋炕上,儿媳妇坐在床尾边缝着衣裳,“娘,这几年您儿子松郎,可是出力了不少,这几年咱们家也都年年富裕着,儿媳妇儿能攒下不少银子,儿子也渐渐大了,咱们家的钱也攒够了,娘今年咱们就在县里,买上一个两进院的四合院好不好?咱们俩就像戏文子说的姑娘,太太似的住后院,松郎,荣哥儿,住前院,也让荣哥儿日日给您请安好不好?”
儿媳妇自进了家门语气诚恳,十分能干,又好生养,第二年就怀了荣哥儿,“好,这几年你也不容易,咱们一老一少,搬进县城里,雇上几个佃户,替咱们种,咱们啊享上几天清福,也听听戏文子。”
最要紧的是,荣哥儿今年也八岁半了,是该给孩子启蒙的最佳时间段儿,可耽误不得。
娘俩在这边说着话,也不知道宅子的事儿办的怎么样了?
荣哥儿他爹载着一辆牛车,停到县衙门口,并不击鼓鸣冤,而是来找房牙子买几张正契。
房牙子和前世的中介差不多,只需要把交钱交了,其余的事儿,就不用管了,这顿操作,让荣哥儿想起来前世的鼎鼎有名的中介。
那么北宋县城的房价贵吗?
答:得看地段的繁荣程度,若是似开封那就是连苏轼也买不起的房子。
若是似武大郎和潘金莲买了四间房屋只花银十几两银来看,寻常老百姓买个能住的不算艰难。
父亲挑中了城中东街一处两进门阔三间的四合院,足足有三十多间的房屋,房牙子说足够一家好几口住了。
父亲很开心,盖上手印,就算过户了,心情那是美滋滋的,带着我逛了一逛新房子。
父亲说,一进院东厢房以后便是我的屋子,西厢房让你弟弟住,老三,老四,和你娘,祖母,通通住后院。
荣哥儿点头如捣蒜,屁颠屁颠的跟在父亲身边,今日父亲很是大方,带着荣哥儿,中午十分,下了一次馆子,父子俩吃的那是酒足饭饱。
下午,父亲寻了个颇有口碑的人牙子,仔细挑了五六个小丫头,三四个小男童,还有七八个大的男男女女。
荣哥儿掰着指头算着,大概是二十来人,足够伺候他们一家子的了。
买了丫鬟仆人,荣哥儿他爹带着两个忠厚老实的仆人,让乖儿砸看着房子,他好去接人。
作为一个现代人,看个房子那是绰绰有余的。
荣哥儿很市绘的,把丫鬟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级别。
若按着现代人的思维来说,他们都是他家的员工。
若是按着古代人的思维来说,他有决定权来处置这些人日后的生活。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荣哥儿童鞋,还是心地善良的。
把他们当成自家员工看,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凭着多年人事管理的经验,很快就分配好了工种。
带下午的光阴流过,整个四合院屋瓦擦的干干净净的,地面上种植着各色植物,怪石。
就连房屋也布置的很是妥当。
嗯,有小富即安的那味儿了。
“奴婢,奴才,给老祖宗请安,给少夫人请安,给二公子,三小姐,四小姐请安!”
祖母很是高兴:“都安,都安,都起来吧。”
“是。”祖母看了一眼,很是满意。
在众人的搀扶下,拐过左侧游廊,绕过一个水榭,“还有园子呢?”
“有,不仅有园子,还有厨房,厕所,一用俱全呢。”父亲大人像个讨奖赏的孩子,很得意的说着。
祖母:“哎呀,这般如此好的宅子,得多少铜钱啊?”
众人坐在亭子里休息,祖母有些担心的问道,自己的儿子最是实诚了。
“加上买卖下人,总共花了三百贯,儿子问过酒馆老板,这价格算是公道的。”
祖母才放下心来,歇够了参观参观自己的荣安堂。
只有荣安堂是五间开间的屋子,很是宽敞,阔气,待人接物足够了。
祖母坐在上位,四处看着,下头垫着的软和的丝绸垫子,扶着的黄花梨椅子,长案上挂着的仙鹤图。
这个新家她这个老人家:很喜欢。
“儿媳妇儿,以后你是这个家管家的,要做好大娘子的样子了。”
王氏高兴的已在云里雾里了:“娘,您就放心的享福吧,家里的事儿有松郎和儿媳妇呢。”
“好,几个小猴子,还站在这里做什么?看屋子啊,挑下人啊。”
几个小娃子一听说挑屋子,个个高高兴兴的出门去。
作为老大的荣哥儿当人不让的,做起监督的责任。
见孩子们都出去,祖母使个眼色,王氏秒懂,关上屋门。
回到座位上,祖母:“松哥儿,今日这事儿,你办的不错,两进的院子不大不小,正好够咱们一家人住。”
松哥儿:“母亲高见。”
“如今,咱们家还剩下九百贯钱,三十亩地呢,咱们留着,接着栽种,不能忘了本,今夜,你们俩小夫妻商量商量,做什么行当挣钱。”
祖母许氏喜欢幕后运筹帷幄,台面上的事儿,全部托付与儿媳妇。
面子她有了不会闹,里子在她这里,也不会脱轨,几年的婆媳相处下来,也着实舒服。
“九百贯钱,做什么行当好?”
王氏愁眉苦脸,有些脑筋痛。
从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妇,到小富即安的当家主母,这和王氏的人生规划有点些许的偏差。
“不管做什么行当,勤劳致富,脚踏实地,总是不错的。”
这个是母亲一辈子带给松哥儿的人生观,世界观,咱们即没有长歪,也没有跑偏,还在县城买了房子。
松郎当这句话是人生圣言。
“对了,咱们家,开个书局罢?”
王氏有些拿不定主意的看着松郎。
松哥儿有些不明的问道:“为何是书局?”
“咱们家开书局,也算是儒商,这对哥儿几个日后的前程,也是好的风气,不至于被人戳脊梁骨,说咱们家是不受待见的这商,那商的。”
松郎仔细揣摩一番,“咱们不光能卖书,还附加能印书,印出来的书,还可以暂借,让荣哥儿在书上画着他的连环画,我也能看懂,没准能比有字的书,更受欢迎。”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