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开局退婚,反手与貂蝉同居 第26章 三顾茅庐

次日,拉飞酒庄门口。

“这两支限量版拉飞红酒送给关二哥的,还有这两坛杜康酒是送给张飞兄弟的。”

临别,曹操很大方的送给刘备他们一些礼物。

“你们还不感谢曹老板?”刘备提醒两位小弟说道。

“谢谢曹老板!”关张两人同时说道。

“怎么没见吕布那家伙呢?”张飞这时候发现没从昨晚到现在都没看到吕布。

“昨晚吕布喝大了,今天都还没起床。”曹操笑着说道。

张飞哈哈大笑:“看下次他还敢不敢再跟我们玩大话骰。”

“......”

参加完曹操的拉飞酒庄年会,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关羽:“大哥,关羽几番忍耐,今日不得不进一言,兄长两次亲往卧龙岗拜谒孔明,其礼实在太过,恐诸葛亮徒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相见。”

刘备:“哈哈哈,二弟受读《春秋》,岂不知昔日齐桓公为见以为东郭野人,前往五次放得一见,何况我欲见者乃世之大贤呐。”

张飞:“今番无需大哥亲往,张飞自去将他请来,来人呐。”

属下:“有。”

张飞:“准备马匹,绳索,我要去卧龙岗”。

刘备:“三弟,你去作甚?”

张飞:“我去替大哥请“卧龙先生”来。”

刘备:“如何去请?”

张飞:“他如不来,我用这根麻绳把他捆来。”

刘备:“你,三弟,莫非你想坏兄长的大事不成?。”

张飞:“大哥......”

刘备:“三弟,岂不闻周文王访姜子牙之事,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三弟为何这般无礼?今番你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大哥,既是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刘备:你若同往,万万不得无礼。

张飞:大哥,知道了,知道了。

——卧龙岗

刘备:“诸葛钧先生,令兄在庄否?”

家童:“昨日黄昏方归,今日将军可与家兄相见了。”

刘备:“多谢。”

张飞:“此人太无礼了,引我们到庄上去又有何妨?何故甩手就走。”

刘备:“各有各的事,不必强求,来时已说过,不可失礼。”

张飞:“大哥,知道了。”

家童:“刘将军又来了?”

刘备:“有劳转报,刘备前来拜见先生。”

家童:“先生虽在家,但正在草堂上午睡未醒。”

刘备:“汉室末胃,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曾二次晋谒不得相见,已留书一封,不知可曾阅过?”

诸葛亮:“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惭愧,将军,请。”

刘备:“先生,请,二弟,三弟,在此等候。”

诸葛亮:“将军手书,亮已拜阅,足见忧国忧民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将军下问。”

刘备:“水镜先生之意,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谈,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诸葛亮:“德操,元直皆当今高士,亮乃一耕夫,安敢谈天下大事,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先生过谦了,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诸葛亮:“如此,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只是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望先生开愚鲁而拯救危难,实为万幸。”

诸葛亮:“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的势力不及袁绍,而终能攻克袁绍者,既靠天时,更得益于人谋也。”

刘备:“先生之言,茅塞顿开,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啊?”

诸葛亮:“我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西川久后必归将军。”

刘备:“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所不及也,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教诲。”

诸葛亮:“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刘备:“先生真不肯出山相助?”

诸葛亮:实难奉命。

刘备:“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

诸葛亮:“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作者:新书启航,“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求月票”!)

今天继续爆更,求订阅!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开局退婚,反手与貂蝉同居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