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秦:与扶苏抡儒,祖龙让我监国 第一章 住口!你竟敢曲解圣人经典?

大秦帝国。

咸阳宫宜春宫内。

一身儒装的公子扶苏手拿一卷竹简诵读。

气质儒雅,飘然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朝闻道,夕死可矣!”

扶苏手执经典一边诵读,一边揣摩其中圣人意境,一时间只觉得心驰神往。

“儒学思想果然博大精深!若能推广,必然是治国良策!”

“可惜这宫内之人都体会不到儒道的伟大!”

扶苏读到妙处,心中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想要与人坐而论道的冲动。

可惜大秦亲法,儒道在大秦并不那么受欢迎。

扶苏思量良久,一个伟岸的人影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此人白衣儒袍,手中终年拿着一卷古籍《抡语》,举手投足间尽皆流露出温文尔雅的气质。

“要不找六弟去探讨一下儒学?”

扶苏心中有些纠结。

大秦六公子牧云也是儒道的学子,自幼便整日拿着一卷古籍诵读。

可是这个六公子不知道怎么长的,明明是一介儒生,却生的身长九尺六寸,肌肉龙扎。

一副看上去不参军都可惜了的身板。

虽然同为儒道学子,但扶苏总有一种牧云一言不合便会一拳揍上来的错觉。

每次扶苏见到他都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

思量在三后,扶苏最终还是觉得去找牧云探讨一番。

压力算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

探讨学业而已,难不成牧云还真敢对自己这个大哥动手不成?

抱着这样的信念,扶苏不多时便来到牧云的住处。

“皇兄!今天怎么有空来我住处?”

牧云声音粗犷,见到扶苏来找自己,心中也十分奇怪。

平日里牧云深居简出,几乎不与人打交道。

这扶苏今天来干什么?

“六…六弟,今日的风,甚是喧嚣啊!哈哈哈”

看着眼前肌肉扎结的牧云,扶苏嘴上虽然说着不惧压力,可声音却很诚实的怂包。

“皇兄,有事直说,一会儿我还要自省吾身呢!”

牧云转头看了看身后的石锁石锤。

那都是他平日里用来自省的器材。

扶苏听到省身二字,顿时心中一松。

这六弟虽然看起来可怕,但终归是儒家子弟。

吾日三省吾身这话,他还谨记心中。

“为兄今日前来,只为与六弟你坐而论道,共同探讨儒学之道!”

牧云听后一脸古怪的看向扶苏。

儒学之道?

你确定?

扶苏啊,某家的儒学与你的儒学可是大不一样的!

扶苏见牧云脸色古怪,还以为他要推辞,于是忙说道:

“六弟你可不要推辞。为兄今日读书颇有所感,特意来与你探讨的!”

你找我探讨读书所感?

我还想找人探讨人生呢!

老子穿越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你知道我这十八年怎么过的吗?

这系统只丢给下一本《抡语》让自己感悟,然后便撒手不管了。

这大秦对儒道又不待见,焚书坑儒知道不?

老子与你又不一样!

你是大公子,得陛下宠爱,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可我却过得心惊胆战,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发配百越去了。

你现在让我与你探讨读书感悟?

行,你了不起,你清高!

你探讨爽了把我往火坑里推!

今日我就与你探讨了!

发配也不可能只发配我一个人!

我发配百越,你发配上郡修长城!

那就来吧!

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抡语》!

牧云的脸上闪过一丝决绝。

“皇兄,你今日读了什么经典,竟让你有如此兴致?”

扶苏见牧云不再推辞,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

“为兄今日拜读孔圣人的《论语》,读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颇有感慨!”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思而学,这才应该是我们正确的学习姿势!六弟,你觉得为兄的感悟如何?”

扶苏说完,颇有些沾沾自喜。

有种同为儒门学子,我感悟比你深的优越感。

“住口!”

扶苏还在等待牧云赞叹的声音。

牧云却突然大喝一声,吓得扶苏浑身一哆嗦,差点没坐到地上。

他茫然的看向牧云,不明白牧云为何突然喝止他。

牧云继续厉声喝道:

“好你个扶苏!你枉为儒门学子!竟然曲解圣人经典!”

我?曲解?

我哪里曲解了?

夫子教的时候就是这样教的啊?

扶苏被牧云吼的有些摸不着头脑。

“六弟,你何出此言?难道这句圣人言语还有别的解释?”

牧云依然怒视扶苏,直看得扶苏觉得自己真的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错一般。

加上牧云将近两米的身高与宽大儒袍都盖不住的扎结的肌肉。

扶苏只感觉一股骇人气势直向他压来。

牧云紧紧盯着扶苏一字一顿的解释道:“圣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学我的功夫不学我的思想就会迷惘,学了我的思想却不学我的功夫你就会被人打死!”

“学是学习功夫!”

“思才是圣人的思想!”

什么?!

扶苏顿时被牧云的说法惊的一脸懵逼。

功夫?什么功夫?

难道儒道开创者孔圣人还是一名武者不成?

扶苏顿时有些怀疑人生。

同样被牧云的解释惊到的,还有刚巧路过此地的始皇嬴政!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秦:与扶苏抡儒,祖龙让我监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