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校花妈妈跳广场舞,我举起了唢呐 第十四章:年纪轻轻的,就会改编了?

“可是,妈,这是喜庆的曲子,你之前是不知道,现在......”

“你怎么就不信呢!那天我听的就是这首曲子!”

“不跟你说了,我走了!”

吴玥丽径直走向校门,她一刻都不想呆在这里了。

伍临馨看着吴玥丽的身影,傻了眼。

她现在不能离开,也没有办法离开,比赛还没结束。

这到底算什么啊!!!

伍临馨心里苦闷,第一时间想起了能互相倾诉的虚拟网友。

她之所以不想告诉对方身份,就是怕知道后,就不敢有什么说什么了。

现在刚好,这么敏感的话题,不能跟自己朋友去说,不知道自己身份的虚拟网友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打开souler。

但是她突然想起,之前自己兄弟跟她说,吹了一首新人结婚进场的曲子,然后被那些阿姨给骂了!

细思极恐,头皮发麻。

伍临馨连忙往上翻,看了眼那天的记录。

该不会,跟自己聊了这么久的兄弟,就是苏承吧!

一想到这里,伍临馨突然脸上一热。

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都跟他说了呀,真是羞死人了......

伍临馨咬着娇嫩欲滴的红唇,脸上多了几分的羞涩。

在她眼中,可以跟互不认识的人说这些,但决不能在认识的人面前说这些。

哎,不过,万一是碰巧的呢!

龙国这么大,说不定自己的兄弟也刚好遇到这种事情了呢!

伍临馨沉思片刻,觉得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行,我待会得测试一下......

她看了眼远处的苏承,心里嘀咕着。

.......

舞台上的苏承,双手握着唢呐,全神贯注的吹奏。

这时,一段上升的旋律,让现场气氛更加热情昂扬。

充满生机且富有生命之活力的曲调,仿佛将大家带入浓厚民间色彩的欢乐场景中。

音乐继续发展,音量渐渐加大。

来到最后一段,苏承吹奏的速度逐渐加快。

那“嗒嗒~~~”的声音,跟“滴滴~~~~~”相互对答呼应。

民乐系的陈教授,侧过头,跟一旁作曲系的许教授说道:“这个学生不错啊!”

“居然会巧妙地借鉴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改良这段旋律”

“确实,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也逐层减缩,看来是练了很久的,确实很有天赋!”

许教授也很肯定的点了点头。

他虽然不是民乐系的,不是很了解唢呐,但就是这段“螺丝结顶”的结构,就值得他这么称赞。

“是你们那个班的吗?!”

“不是,我们19级的没有这么厉害的学生。”

陈教授摇了摇头,他教的是大三的学生。

“不是大三的啊,是大四的?”

“没有,大四的学生我都有印象的,再说,大四那群臭崽子的水平我会不知道吗,哪有这么厉害,这段改编,就值得他们学好几年了。”

陈教授骂骂咧咧的说着,现在的大四就是上一年的大三,也是他的学生。

他学生的水平怎样他会不知道?!

“那看来,这个学生了不得啊!年纪轻轻的就都能改编曲子了。”

许教授看着吹奏着的苏承,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

哎,是不是可以把他抢到我们作曲系?

他看着苏承,想着待会可以聊一聊。

没办法,作曲系,已经很久没有拿到过那个冠军了......

此刻,苏承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切。

音量渐渐加大的同时,全场学生都能感觉到,曲子里的情绪逐层高涨。

激昂的情绪,让他们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那般欢腾红火仿佛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

那些不知道的学生,还以为是好几个人一起合奏呢!

只有现场的观众知道,这里只有一个人。

但就是一个人,却吹奏出多人合奏的喜庆场面。

那般生动的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

伴随着情绪的上扬,慢慢到达欢腾红火的顶点。

颇具感染力的演奏,完全带动了全场的气氛。

一曲闭了,所有人才缓缓回过神来。

紧接着的是,潮水般涌来的掌声,铺天盖地的掌声一下子响彻整片广场。

“太好听了,感觉亚军稳了!”

“可惜啊,如果不是伍临馨,应该有第一了吧。”

“确实很厉害了,但应该还差一点点吧。”

“我想要他的威信,现在立刻马上!”

“可惜这么个帅哥了,居然吹的是唢呐,要是弹吉他什么的得多帅啊!”

“确实,看到吹唢呐的,就想起那些做白事的老头了。”

场下观看的学生们,纷纷点评着。

就连几位教授评委也开始交头接耳,探讨谁是冠军谁是亚军。

“你们感觉怎样?”

“我觉得还是前面那一个琵琶的比较出彩一点。”

“是,我也比较喜欢那个女生的表演”

“这个也很精彩,也很好,但感觉还是不如前面那个女生的。”

就在几位评委决定了最后的冠军归属时,突然一道生动的声音,出现在这片广场上。

所有评委猛地看向舞台中央的苏承。

表演还没有结束?!

就连刚回来的伍临馨,此刻也是一愣,这个声音,莫不是.......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校花妈妈跳广场舞,我举起了唢呐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