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恐怖复苏:开局被纸人摁着头拜堂 第十五章:血祭真正的能力(求鲜花求评价)

在沈倦的注视下,这只融合之后的鬼,突然消失了。

沈倦瞳孔微微一缩,他不知道融合之后,这一只鬼的杀人机制到底是什么。

“队长也不在701……”沈倦坐了起来,像四周扫视了一圈,他并未发现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卧室里面的布置,一如之前。

突然,沈倦鼻尖轻轻耸动了一下,一股极淡的尸臭味钻入他的鼻子里。

顺着尸臭味,沈倦将目光落在自己躺的这一张床上。

尸臭味就是从这张床上传出来的,沈倦小心的起身,靠在门边。

伸出头往外探了探,沈倦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可疑之处。

“目前看来,待在这房间里也不一定就真正的安全,活下去不是靠谨慎心理。”沈倦走出卧室,下一刻,拔足狂奔。

他没有什么可以反败为胜的手段,目前唯一有可能活下去的希望,便是逃离这一栋楼。

夜晚的一号楼黑魆魆的,声控灯忽明忽暗,沈倦急促的脚步声在楼道中响起。

似是心有所感,沈倦下意识的放慢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跑到四楼了,而四楼的楼梯处,站着一道人影。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翻过护栏,跳到了三楼,随即继续夺命狂奔。

沈倦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那道人影,他僵硬的扭过头,在沈倦惊诧的目光下,这只鬼正反脸面赫然都有一张脸。

一张脸是由碎肉拼合而成的也是之前那只高跟鞋的鬼脸,另一张则是张秋秋的脸,甚至沈倦感觉张秋秋的其中一只眼睛有些熟悉。

狭长冰冷的丹凤眼和另外一只杏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沈倦终于知道这熟悉感是哪里来的了,其中哪一只眼睛,赫然是自己的眼睛。

同时,沈倦的左眼似乎是被人活生生挖了出来,鲜血不停的眼洞往外渗透。

“在那个卧室里果然不是安全的,在卧室里的话,潜移默化之下,自己也会像是张秋秋那样,突然就死了,或者说这就是十二点时,“我”写下来的剥皮的意义?”

一时间,沈倦脑海里闪过很多零零散散的片段,最后缓缓拼合。

他大概知道了,这只鬼的能力。

不管是贴背还是贴脸都会死,在卧室里能活的久一点,但是也仅此而已。

三楼……

二楼……

在这期间,那只鬼都没有在出现,整个楼道里除了沈倦急促的脚步声之外,再无其他任何杂音。

这种感觉,真的是压抑到极点。

一楼。

沈倦能看到几米外的单元门,他爆发出极快的速度,肉身的负荷已经超载,浑身的肌肉都开始颤抖,沈倦知道,这是吃了红色药丸的后遗症。

但是不管怎么样,现在不能停。

“这似乎有些过于顺利了?”沈倦心里刚升起这个想法,身体就几乎已经冲到了门口,而那只鬼突然出现在门口,沈倦来不及停止,径直的撞到了那只鬼身上。

一只冰冷的手掌很温柔的抚摸着沈倦的头皮,一路往下。

沈倦感觉不到任何温柔,他只能感觉到由衷的恐惧,这只手像是刀子一样,轻轻的剥下他的皮。

慢慢的,皮开始被剥离,沈倦眼前已经血肉模糊,他能清晰的看见,那只鬼缓缓的将皮给放到他自己身上。

接下来,这只鬼变成了沈倦,他歪着脑袋似乎是在接收什么信息,动作从僵硬到熟练。

“这只鬼在模仿我?”沈倦想尽力的睁大着眼睛看清楚这一切,可是淋漓的鲜血将他眼前化作一片血污。

最后,这只鬼变得和沈倦一模一样。

他的动作和沈倦几乎一般无二,下意识的举止神情,都极其和沈倦相似,随即这只鬼将沈倦给活生生吃进了肚子里。

沈倦想挣扎,但是他甚至连一丝力气都没有了,只能活生生的看着自己皮被剥下来,自己的身体被鬼给吃进肚子里。

这只鬼将沈倦的头给拎在手里,走到门口,将沈倦的头挂在一号楼的门牌上。

沈倦的视角变得怪异起来,他的头颅被高高的挂在门牌上,但没有立即丧失意识,他能很清楚直观的看见这只鬼在模仿自己。

从自己的动作,到表情,甚至到一些平时连沈倦都没有注意到的下意识动作。

最后,在沈倦的注视下,“沈倦”缓缓离开了这栋小区。

在月光的照耀下,“沈倦”的影子被倒映在冰冷的地面。

一只看不清楚轮廓,看不真切的恶鬼倒映在地上。

……

月牙小区,一号楼,四楼。

沈倦此刻的动作依然还是将手放在护栏之上,似乎在催动血祭。

沈倦身体微微颤抖,心里没来由的恐惧起来,之前所经历的一切犹如潮水般将他的心中给灌满。

“我没死?”沈倦茫然的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在转角处显露出来。

“医生,快催动血祭!”秦明的话在沈倦耳畔响了起来。

【回到了之前的时间段吗?意思是说,血祭真正的能力并不是弱化自己的存在感?而是体验一遍这只鬼的杀人程序?】

一瞬间,沈倦脑海中想了许多,但是他脸上不露声色。

“队……队长,我没有催动出来。”沈倦苦笑道。

秦明嘴角微微一抽,迅速点燃蜡烛,将沈倦一把拉了过来。

PS:晚安啊兄弟萌,有没有人评价一下这本书,没人评价,我真的很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恐怖复苏:开局被纸人摁着头拜堂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