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要求高,但也意味着自己能够调动更多资源。
沈逸沉吟片刻道:“这几点我可以做到,但是我需要很多的人手。
而且还需要外出拍摄,周期会长一些。”
主任并不在意:“没事,现在离美食节还有半年多呢!时间长点无所谓。”
沈逸道:“那我先去回家把剧本写出来,要是主任你觉得可以那咱们就可以着手安排人了。”
“回家写?为什么?”主任很奇怪。
沈逸道:“拍一部美食片是我上大学以来就在谋划的东西,很多东西都在家里的电脑里。”
听到沈逸这话,主任点点头:“行,你要几天。”
同时心道:“我就喜欢有梦想的人。要的少还干的好。”
沈逸道:“两三天吧。”
张建国一愣心道:“什么鬼,让你写个宣传片的剧本要三天?这小子莫不是想拍电影吧?”
想是这样想,但是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干,拍个个把小时的宣传片也是可以接受的。
大不了砍了就是:“可以,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把剧本给我看看。”
回到座位上,沈逸收拾了下东西,而后跟同事们打好招呼,做好交接。
听到沈逸要回去写美食节宣传片的剧本,众人都是一愣!
“沈导,拍个美食宣传片至于吗?还要回去写剧本?”
沈逸笑了笑:“我想拍好一点。”
同事道:“美食片拍得再好也没几个人看啊。电视台要的是收视率,收视率高了广告才能卖出高价!
美食片的天花板是《天天饮食》,该拍的东西人家都拍完了。
再怎么拍也拍不出什么好玩意。”
沈逸信心十足:“试试才知道。”
同事嗤笑一声:“宣传片而已,你至于吗?跟要拍电影一样。”
说话间沈逸该交接的事情已经交接完毕,该收拾的东西也收拾好了。
做好这一切沈逸坐地铁回到家中。
说到美食宣传片在前世今生的记忆里沈逸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舌尖》。
而且《舌尖》能够完美的满足张主任的所有要求。
《舌尖》能火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第一点:华夏民族都喜欢吃,吃对华夏民族来说不单单是一日三餐,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谋生叫混口饭吃,工作叫饭碗,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入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自私自利叫吃独食,美丽动人叫秀色可餐,被人伤害叫吃亏,嫉妒他人叫吃醋……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见面的那一句:您吃了吗?
第二点:用高清摄影机拍摄,每一种食物都拍得让人垂涎三尺。
不单单画面清晰,而且还大量的采用清晰无底噪的收音,食物讲究一个色香味,但是观众透过屏幕只能看到画面,闻不到香,尝不到味。制作食物时的声音很好的找补了这点。
第三点便是其中的旁白与场景,充斥着人文关怀,让华夏民族的人都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它打开的不单单是你的味蕾,还有你的乡情。
它主要拍摄的不单单是美食,更是家乡的那些事。
出场的人物都是老大爷老大娘,父母亲,姐妹,叔叔婶婶。
《舌尖》更像是拍摄他们,而后把他们生活当中有关食物的那一块给剪辑出来。勾起了很多人对于家乡的回忆。
《舌尖》有句话说得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第四点便是人与食物的关系,这一点往大了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
就比如第一集当中,捡完松茸,菌坑要用土盖起来,只要下面的菌群不受损伤,明年还可以再来。
冬天捞鱼渔网都是大眼渔网,捞的都是大鱼,小鱼直接漏网,明年还要投入鱼苗,如此这般才能年年有鱼。
还有对于海洋的担心。
第五点是这档节目的全,可以说是吃货宝典。从策划到成片用了十三个月的时间。
三个调查员到全国各地调研,确定拍摄内容,全国共设立七十个拍摄点,几乎有代表性的东西都拍摄进来了。
八个导演,十五个摄像,后期三个剪辑。
反正要拍美食宣传片那就跟纪录片是差不多一个性质的。
沈逸将技能点点在纪录片模块。
瞬间无数制作纪录片的宝贵经验涌入他的脑海。
甚至还有许多制作纪录片可以用到的神奇道具。
系统,恐怖如斯!
首先就是学习功能。
在系统影视库里面有前世今生古今中外全部的纪录片。
《舌尖》也不例外。
沈逸立刻点击学习《舌尖》!
瞬间无数关于《舌尖》方面的拍摄过程如潮水般涌入沈逸的脑海!
沈逸的DNA动了。
不光是里面一听就饿的BGM,一看就馋的画面。
还有里面的旁白: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