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小芳芳的超级奶爸 第一章 带娃骑行西藏(1)

“这是什么直播间?自行车挂着两个驼包,后面拉着一个婴儿车?”

“这tmd是骑行西藏吧。”

“这还用说,没看见插着的小旗子,上面还写着飞登骑行,那可是服务川藏线的骑行联盟,路上还有包吃住的联盟客栈。”

“这个你们就孤陋寡闻了吧,这是带娃骑行西藏,你们没看见婴儿车中的小女孩吗?”

“我靠,还真是了。”

“这自行车,tmd好熟悉,xtc800的自行车,禧玛诺的油刹,前叉是可锁死的气叉,30速禧玛诺doere套间......”

“......”

豆豆手机直播平台。

一个名叫“带娃骑行西藏”的直播间中。

虽然只有一百多人观看直播,却是满屏红心跳动,弹幕滚动,活跃度非常的高。

大家议论纷纷,

甚至就连自行车的配置,都被有心的看客给打在公屏之上。

在那直播画面中,

一辆蓝色的自行车,拖着一个婴儿车,沿着宽阔的公路一路行驶。

偶尔路过一个路碑。

还能够清晰的看见上面的大字,G318几个字清晰可见。

这就是出锦官城,前往记忆雨城的318国道。

至于骑行者林枫。

穿着骑行服,戴好头盔、骑行眼镜、魔术头巾、护膝,靠右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巡航。

同时。

他还自言自语的介绍道。

早上八点,我们从锦官城“飞登联盟驿站”出发,过新津、邛崃,在“前进旅馆”吃完午饭,修整了一个小时。

目前已经过了百丈镇、新店镇,6km陡下坡,再缓上坡。

就要进入隧道了。

抬头远看,金鸡关隧道已经出现在视野之中。

在隧道口的安全位置。

林枫停好自行车后,和女儿小芳芳一起拍照留恋,而后打开手电筒,和青蛙灯(车尾警示灯),进入了隧道。

穿过隧道,就进入了记忆雨城,一座旅游城市。

就如这名字一般,雨城,处于内陆,在水汽不如沿海充沛的条件下,每年下雨比沿海还多。

特别是夜雨和暴雨,非常多。

下了一个缓坡,记忆雨城最标志性的建筑,也就轰然出现在眼前。

“爸爸,那就是马踏飞燕啊。”小芳芳指着不远处,兴高采烈的呼唤道。

“对对,那就是马踏飞燕,由底座、烽火台、球体、骏马四部分组成,整体高约十九米,那可是旅游城市的标志。”

林枫在为小芳芳讲解的时候。

直播间也是非常热闹,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两万,并且在快速增加。

甚至还有网友,对林枫充满了敬佩。

“这才是好爸爸,好男人,带娃去骑行。”

“这是要有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够这么一往无前,而且还是骑行西藏,那可是一条天路,艰难险阻不言而喻。”

“此生必驾318。”

“楼上你错了,我们的主播,是此生必骑318。”

“57318,吾骑318。”

林枫看着满屏快速滚动的弹幕,忍不住笑了笑,心情有些激动。

其实。

林枫曾经是宁杭市慈湖服饰的老总,

只是因为公司被人算计,从而破产,遭遇清算,一无所有。

甚至就连自己的老婆,也是离他而去。

不过一切还好,他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儿芳芳,长得娇俏玲珑,人见人爱,算是他的心头肉。

过完年。

他心生了去西藏的想法,也就激活了最强骑行系统。

顾名思义,只要骑行就能够获得各种奖励。

至于林枫的自行车,以及其他各种装备,如骑行眼镜、魔术头巾、护膝、手电筒......都是系统给予的新手大礼包。

于是乎。

林枫就毅然决绝的下了决定。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小芳芳骑行西藏。

人这一辈子很短,有些事情现在不做,老了以后就不会再做了。

他相信。

骑行西藏,那爬不完的坡,转不尽的山,骑不完的烂路,冲不破的逆风......种种艰难险阻,都将化作五彩经幡,让你放空一切,净化心灵,洗涤灵魂。

加上最近,这豆豆手机直播非常的火爆,几乎是风靡全国。

他就创建了“带娃骑行西藏”,这个直播间。

在分享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还将自己和小芳芳的生活日常记录下来。

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

再去看。

那定然是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最值得被珍视。

在直播间中。

林枫和小芳芳,还大声的说道:“我们要骑行西藏啦。”

“那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俗称圣城。”

“穿过记忆雨城,沿着茶马古道前进,后面就是红色革命之城泸定,跑马山上的情歌城康定,冰川遗迹海螺沟,西出折多山,来到摄影天堂新都桥,而后就是4000+海拔的天际云游,穿越天空之城,一路领略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千山沟壑,高原湖泊,壮丽冰川,岗云杉林,天然氧吧......”

“我们将一起扣响雪域之门,领略这雪域高原的独特风情。”

“这记忆雨城,就是我们骑行西藏的第一站。”

林枫激情澎湃的说着,就连小芳芳也是手舞足蹈。

在这马踏飞燕的前面,还有几名骑行者,也是被林枫的诉说所震撼。

纷纷和林枫、小芳芳拍照、留恋,记录下这最珍贵的一幕。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小芳芳的超级奶爸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