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隋天地行 第三十章 年前的忙碌

小说:隋天地行  作者:竹居它山  回目录  举报

王通:“算了吧,还太守呢,仅仅是教士卒识字吗?”

杨侑:“目前我也只能做这些的。”

杜淹:“几万人教会识字,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王通:“还别说,看上去很简单,可真正做到就不简单了,天下所有人都识字,这个成就可就盖史之长河,我们就开个头,也有时间读书,毕竟他们要训练,要打仗,时间也很充足。”

杨侑:“那学生年后来接老师。”

王通:“接我做甚,到时候我自己去,多做些事,这些年在兰州、大兴、太原,做的这些事,都对百姓有莫大的好处。”

杜淹:“我那侄子对殿下的事也是很赞同。”

杨侑:“老头子这几年有来过吗?”

王通:“叔父没来过,肯定又去天下行医了。”

就在王府呆了府呆了一夜,王府在龙门镇,算是小霸王,这样生活着,确实是很舒服,杨侑想u着,贤才之事真是强求不得,也该好好把郡里的事理清楚,杨侑走后,“王兄,代王殿下好像很特别一些啊!”,杜淹开口闲聊到。

王通:“杜兄这么说,是不是因为侑儿知礼,又野了一些。”

杜淹:“是啊,知礼又不重礼,算是真性情。”

王通:“知礼不一定,从四岁开始,我和叔父都没教过礼,游学这么多年,刚回到大兴一年余,又忙于群县事宜,知礼怕有些难啊,重礼怕是更不可能了,侑儿有更多的相法,叔父觉得没不妥之处,真性情也不一定是全的,好玩是真的,闲人性格,也许天生之人都这样吧,不用半分疑问,侑儿是真麒麟儿。”

杜淹:“好玩?”

王通:“耕、猎、厨、下艺等这些,勤于动手,在士子眼里,不就是好玩吗?”

杜淹:“不知礼,朝中和陛下这么看重,看来对代王殿下的了解太少了些。”

王通:“其实啊,我和叔父也不太了解,或许他本人也不了解,秦后,一直重序私和规矩,可是在天地前,又算得了什么。”

杜淹:“王兄意思是代王殿下精于天地之象,可才弱冠少年。”

王通:“对天地之象,侑儿看得比我和叔父都远,重伏羲三画卦多于文王六画卦、重祖辈创造字的过程多于后世之学,这就是某为何说不了解侑儿的地方,希望侑儿能为天下人谋福。”

杜淹:“王兄生入仕之心?”

王通:“侑儿为天下谋,是想看看会走到什么程度,一切都是未知的,入仕心是有的。”

王之:“侑弟弟比儿还懒,为天下谋,百姓道是可以一载闲三百日。”

杜淹:“就在军中教将士识字这点,三五万人,数载后,培养出大批真正能上沙场的将军,的确是够气魄。”

王通:“这是无疑的,侑儿虽然时间短了些,就朝廷存粮手段,肯定出自侑儿,放粮是必然的,朝廷能平定天下动乱。”

杜淹:“只要朝廷大规模放粮,平乱是定局,看来好些人要谋而破家族了。”。

王通笑了笑,“这就是一种非战之战。”

杨侑不了解粮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回到晋阳城,难得韦成也在,“公子,建了两个高炉,每个一天都出千斤铁,农具要打哪些?”,韦成说到。

杨侑:“这么快,就可以开始了?”

韦成:“那里快,都月余了,昨天就出铁了,铁匠找了四十余人,离过年只有三月,还得抓紧。”

杨侑:“农具就打地里用的,还有铁炉,至于家用的那些利器等以后再打,其它的全部打成兵甲,到时候我们用不完,就送回朝廷,兵甲问李通守,两个高炉,开支够吗?”

韦成:“秋种完了,如今招的工,石炭三百多人,铁那边五百多人,只要给口吃的,就算是为家人省下一人的口粮,我们还一天给几文的,到时候他们有钱买农具。”

杨侑:“嗯,注意技艺别被人偷走。”

韦成:“李通守的军营离的很近。”

杨侑:“郡里的事还没弄,等理清了,我去你们那看看,司南的话,看看能不能再改进。”

韦成:“我就是打算弄这个,炼铁起步弄好了,不用花多少精力。”

韦成从去秦岭后,就对各种技艺很感兴趣,十多年,通过王府的关系,能读的有关的书都读了,王府所用的东西都是他做的,说成是大师一点都不过,应该能弄得更好,他这么感兴趣,杨侑干脆把他留下来,把玻璃的事跟他说了下,“琉璃真的是烧出来的吗?”,包括韦氏三人也很惊讶。

杨侑:“试试就知道了,反正我从粟特人那得到的消息就是这样,不过他们也没弄出来。”

韦成:“那可真好啊,我边弄司南边做。”

杨侑真切体会到上位者的好处,只要动口,反正多的是喜欢之人,他们会倾尽全力去做,现在就只差谋划之人,再有谋划之人,做事就会轻松多了。

这个年头,所有事大不过粮之事,就是春耕秋种,夏粮和秋收,管好这两样,就能把一郡之事管好八成,杨侑一直埋头在赋税之事中,九九乘法口诀不知道是什么时代就有了,再加上加减乘除,做起来比郡里专管核算的都快。

杨侑:“王大人,五郡,所有粮食,能存多少存多少,至少要存下六成来,而且要保护好。”

王郡丞:“太守,还包括县?”

杨侑:“当然了,如果被硕鼠吃了,不管是哪个县,从最高品的官员扣粮,一直往下扣,扣够为止,郡出问题从我扣,然后是你,一直这样推下去,一年的俸禄不够,就用下一年俸禄补上,一直扣到够为止。”

两人边核算边聊,“那下面的县要一个个去核对。”王郡丞说到。

杨侑:“不光只是要每个县都核实,我还有四郡要去做,从你开始,按官品排下去,一人负责一县,县上出问题,负责的人也要承担责任,这个冬天就忙吧,忙出汗,冬天也就过了。”

这时候,王小俊带着个中年人进来,“公子,这位公子是王教授介绍来的。”。

杨侑也看不出来是谁,“怎么,跟我们一起做?”

“代王殿下,也不看看某行不行吗?”

杨侑:“老师介绍的,先做了再看啊!还是你为人情而来,嘿嘿!”

“为人情也不会直接来啊,那就试试,某姓房名玄龄,字乔,西河人。”

“这才对嘛,先做了再说,大家都相互了解,这位是王郡丞。”,杨侑为两人介绍着。

不愧是千古名臣,跟着大伙一起熟悉了一天,就上手了,“所有人都改用硬笔啊,这样能节省很多纸。”,房玄龄说到。

王郡丞:“这可是一眼就看破啊!”

王郡丞有些意思,说话做事都有股世家大族的气息,说起纸,宣纸很贵,杨侑要想着弄,现在只能先管好五郡之事,太原是重中之重,太原弄完,杨侑、房玄龄以及王小俊三人来到了楼烦郡,同样是事无巨细的核对,也许是准备的时间更长,查起来就快了些,“殿下认真的让老朽都佩服。”,陈太守说到。

杨侑:“没办法啊,都是穷给逼的呗,你老可是要注意啊,别到时候楼烦出问题,对你老下手有违人伦啊!”

陈太守:“殿下就放心吧,老夫睡在仓库都不能让粮食出问题。”

三人出了楼烦郡,“公子觉得天下会大乱?”,房玄龄还真是厉害。

杨侑心里有些开心,相处不足月,房玄龄用公子之称,对自己的认同感还是不错的,“你房乔不这样认为吗?”

房玄龄:“这些年我一直在西河,对天下还不是太了解。”

杨侑:“那就看看吧,我觉得青州犹如星星之火,要燎原后,才会停下来的,百姓怒,无人能挡。”

房玄龄:“即使是五郡,光靠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平稳下来。”

杨侑:“有什么好主意吗?”

房玄龄:“朝政得执行,不过可以另辟蹊径,这些年荒芜的田地不少,可以开荒,低赋税。”

杨侑:“这可是你说的啊,农具我为你准备好,等太行另一面的百姓过来,就靠你去安排了,到时候看着办,如果百姓实在是太多,可以不收赋税,够百姓活下去就行。”

三人踏雪而行,来到雁门郡,雁门郡太守是刘武州,这以前可是一方造反之人,不过如今兵马被李靖节制,应该翻不起大浪来,几天后,王小俊带着一中年男,了解以后还真是杜如晦,看来,在这个时候,也许是因为天下动乱,或者是因为对朝廷失去信心,关系真的比代王的身份更有用。

三人变四人行,马邑和定襄就没多少要处理,是下郡,只是战略地位过于重要,“河北之民,数百万,历来天下大乱时,都是重中之重,光靠太原到洛阳的荒地,很难安置,还得开源。”,杜如晦说到,看到天下以后之事,确实是厉害。

杨侑:“粮食我来想办法,可是不能光是靠施粥,得让百姓有事可做,这样才不会乱,闲下来,哪怕是吃饱,也会生乱。”

房玄龄:“确实如公子所说,施粥也不是长久之计,坐吃山空,有事做,就有一份收成。”

杨侑:“会有事做的,走,去看看我们的铁炼的怎么样了。”

杜如晦:“真能做好准备,那动乱的伤痛会小一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隋天地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