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陛下,合是该合,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处理的是不是过甚。”
杨侑:“什么过甚啊,除了不可缺的礼仪,其它的还是自己动手,不然一点生活之趣都没有,君王有何意。”
裴矩:“这样的话,九寺五监所剩不足。”
杨侑知道裴矩所说的是取九五之意,“诸位大人想想,要是真从海上行商,到时候船舶、银钱,不设寺监能管理得过来吗?等解决牛马过冬粮草之事,牛马的事怎么解决,需要数十年上百年。九寺五监,多做实事,少行礼仪为宜。”
苏威:“如从海上行商、解决牛马之事,各寺监的事宜确实是需要调整,陛下,是不是先解决司天监和盐铁寺之事。”
虞世基:“老臣也觉得徐徐图之比较好。”
看来想要一步到位阻力很大,再者杨侑也觉得有点心急,杨侑笑嘻嘻看着两人,“到时候朝廷跟不上,让二老回家种田去。”
苏威:“只要水师拿到海图,就可以开始船舶之事,确实是需要成立寺才能管理。”
裴矩:“拿到海图,不光光是船舶的事,渡口之事也是重中之重,数年数十的能解决的,用工付酬,怕是要上百年,年轻的官员还是少了些啊,特别是四十左右的。”
杨侑:“你老还好意思说,考举的奏章呢?”
虞世基:“陛下,这久老臣,裴大人,还有裴尚书和陈祭酒,一直在商议考举之事,采用郡试,然后再到朝廷来统一参加,到如今还是没有稳妥的章程。”
苏威:“陛下说说吧,肯定有大体的章程。”
杨侑:“我的意思是,其一是从开始,五载一考举,二是各县进行,由县和郡出题、组织考试以及评判,合格的参加郡试,由朝廷和郡出题、组织考试以及评判,合格的再参加朝廷的统一考试。
有一个底线,每郡参加朝庭考试的不低于五人,至于说是一郡之地有数十人,或是上百人,还是上千人,不做限制,国子监的到户籍所在郡参加。”
裴矩:“权放的是不是太宽了,有些一郡之地,可能真会有上百人合格的,朝廷统一考试的题由陛下和朝廷一起出,评判也一样。”
虞世基:“这样确实是没什么问题,县试安排在五月,郡试安排在十月初,朝廷统一考试就叫殿试,可以安排在来年的五月,就像裴大人所说,权下放的太大。”
苏威:“县试、郡试和殿试,这样确实是很好,陛下,权下放太大,说白了,肯定会被世家大族,特别是关陇、洛阳和太原之地的世家大族,怕是会占据七八成。”
杨侑:“朝廷统一考试叫殿试确实是不错,底线能做到吗?”
裴矩:“每郡五名参加殿试是能做到的。”
苏威:“要不在找到陈祭酒、温尚书,还有御史,再一起商议,我的感觉是可行的,只是权力下放大有担忧。”
虞世基:“陛下所提是确实可行,权力下放的事我们再商议。”
裴矩:“细细想想,也许权力下放的事没那么严重!每郡到殿试五人为底,不设上线,老臣建议郡试过后,由御史、吏部和礼部,共同审察郡试合格的人,是不是适合基本条件,来年五月再殿试。”
苏威:“你们几位尚书怎么不说话?这可是以为你们选婆娘。”
房玄龄:“晚辈觉得,只要有陛下的五人底线在,保证考举基本公平,读书人能满意,朝廷也能选到有用之才,从县试、郡试再殿试,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裴矩:“我们可以先拿出章程来,看看朝廷众人怎么看,没有太多人反对,就可以进行。”
屈突通:“也算是试探吗?”
苏威:“嘿嘿,屈将军,如今知道朝廷多难、陛下多难了吧!”
杨侑看来,考举的前几次,要求不高,不管世家大族,还是寒族,先把江淮和巴蜀两大地区的人才纳入朝廷,只有放权给州郡,能让关陇洛(阳)太(原)的世家大族安心,让朝中之人安心,也让江淮、巴蜀两地有权推出大才,前者是稳,后者是激,熟阴熟阳,就看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考举之事,如今朝廷七成官员,跟关陇洛(阳)太(原)在朝廷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稳住他们,才能做想做的。
就看江淮和巴蜀之地,权下放给他们后,能不能激励他们把真正的有用之才通过考举,推到朝廷中来。
两天后,关于考举的章程就上报到朝廷,跟商议的没多少了入,县试、郡试和殿试,把吏部、御史和礼部的审察,放在了郡试上,审察合格后,才能参加殿试,县试的时间也被提前到四月底五月初,郡试在九月,殿试在五月,具体时间还要待定。
杨侑感叹,要保证公平,就要从最起初开始,郡试就是考举的起步,审察郡试,这才有可能保证最大的公平,这是杨侑没想到的,妄为后世之人。
裴矩:“下面具体事宜就交给老臣跟温尚书。”
杨侑:“还有俘虏的亲友之事,裴老你也要处理好,当成官户来对待。”
裴矩:“陛下,这事已经处理好,有吃有穿,比中原百姓还能劳。”
杨侑:“起初是会很好的,可后面会有很多问题,提醒鸿胪寺,让年轻的多关注下,积累经验。”
苏威:“是啊,如今只是解决吃穿的事,后面就要面对跟中原百姓一起生活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郡县的官员,要处理好不容易,老臣会提醒各郡县。”
屈突通:“兵部也提醒各军和各卫。”
杨侑看着杜如晦,好像是瘦了一点点,用度审察无据可考,确实是够难的,开口问到,“用度审察的事如何了?”
杜如晦:“陛下,再过月余,上奏朝廷。”
杨侑:“这么快,当初是给你们两到三年的时间。”
苏威:“确实是不用急于行事,新开的事,慢工出细活。”
萧瑀:“御史这边,这数月,忙得不可开交,到时双是考举审察。”
虞世基:“不像以前张张嘴就行,大事要事事事由御史审察,加上尚书省这边的审察,再有官员考核、用度审察,对于保证朝政清明的作用是不言而意的。”
苏威:“这几个月以来,各部、寺、监做事,比以前认真太多了,还是官员自动的。”
下朝后,已经申时未,萧瑀跟着杨侑来到皇宫,跟萧皇后姐弟俩闲聊了两句,“阿姐,还没皇后,对朝政来说,确实是不妥。”,萧瑀说到。
这二愣子,怎么说这事,杨侑说到,“还以为你想祖母了呢,原来是来找我的茬啊!”
萧皇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守孝期到时,侑儿也才双十,这久很忙吗?看你都瘦了。”
萧瑀:“忙过就好了,只是大家能力不足,一两年后就会轻松,考举之事让朝中大臣都满意,可是以后对陛下的影响会很大,受限于世家大族。”
萧皇后:“说真心话,你也满意吗?”
萧瑀:“站在家族的角度上,愚弟很满意。”
萧皇后:“考举之事你可以好好想想,想通了也不要开口,装在心里就好。”
萧瑀:“还有深意?哪位圣贤之人的主意,王教授还是孙道长?”
萧皇后:“深意有,这是侑儿的主意,我也不会告诉你深意是什么的,如果家族有合适的女子,可以找一个,跟侑儿父族和母族,都没有三代血亲,女子也要是父族和母族都没有三代血亲的。”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