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隋天地行 第七十二章 百姓、大家族、朝廷

小说:隋天地行  作者:竹居它山  回目录  举报

杨侑想通了,杨广做的事都有目的的,征林邑死了那么多人,是为了木材,木材是宫殿的第一材料,也是古代发展的第一材料,没有木材,就没有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杨广其间,所建的行宫宫院,怕是所有帝王中最多的,即便不是,也是最多的几个中的一个,征辽东,也许也是为了木材。

大运河,连通中文北兵南粮,可是时间太短了,随着大运河的改道,变成了南北一线,中华文明从此就没了厚度和深度。

走西域与草原,只要丝绸之路在,谁能不为?

杨侑想着,杨广确实是雄才大略,只可惜,太急切,搞得百姓尸横遍野,百姓之家十室六空,即失了民心,又对付关陇世家大族,最后舍去关中到太原龙脉之地,偏居江都,失民心失人和、对付士大夫树立强敌,充洛阳关中,失地利,即苦民、又与士大夫为敌,何来不亡之理。

杨侑躺在榻上静静想着,大隋还不是后世的西方钢铁文明,最大的资源是什么?粮、木材、盐铁、锦、瓷,还有什么,杨侑从小就行走在各地,粮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好用。

中华祖地,大禹梳通黄河造就数万万顷良田,到大隋,已经需要集水方能育良田,江南之地如今还可以走大禹之路,梳通河水为良田,田广则粮足,杨侑想着想着就睡着。

张须陀、萧瑀等文武官员,在金城处理李渊集团的奏章是一天一奏,弄得杨侑头大,“上次朝廷旨令已经确定如何处理,怎么还是一天一奏?”

苏威:“这次涉事甚重,即使有朝令,谁也不敢行事,还是得朝廷才能定夺。”

裴矩:“天下表面上看上去平稳了,实则是沉下去,各郡县、天下大族都在看着朝廷如何处置。”

虞世基:“他们答应分家立户入官户,相比直接铲除,朝廷处理起来需要更加谨慎。”

杨侑:“意思就是说,朝廷是与他们对抗,还是朝廷对他们妥协,不管是天下大乱,还是天下安定,朝廷想要平稳,首先需要的是人和,人和无非有三方面,一是民耕于田,二是朝中无腐,三是大家族便于事,四位长辈,是不是这样?”

苏威:“殿下之言确实是道破要害,甚至可以说,世家大族与朝廷有相互依存之势。”

裴矩:“大家族更是士的代表,历来就有士农工商排系的定论。”

杨侑:“世家大族即士族,士族是朝廷的栋梁,李渊集团本应得到宽佑,他们答应分家入官户,那朝廷也不能小家子气,他们顾及朝廷的威严,那朝廷也要顾及士族的情感,诸位长辈,看看这样处理行不行,奏章把他们分开安置在九州两百多郡,分开了,还有什么情感可言,就在各世家原先的土地上安置吧!乡邻则情长。”

苏威:“殿下,万万不可,这样的话,要不了多少年,他们就会舍官户,从新聚而为大族,虽然现在能稳定住士族,从长远来说,对朝廷是无益的。”

杨侑静静想着,隋灭陈,把陈朝文武,全部从江淮迁到敦煌,或许这是历史贯例,杨广虽然还在,全权放手给自己处理朝政,开通海上商道后,赋税不在依赖田地,以田地为基础的世家大族想重聚太难,聚了又如何?原乡安置,随了对方的意,处理起来会省很多事,“这样不是更好吗?大家族本来就是朝廷一柱。”

裴矩:“殿下之言没错,从长远看,苏大人之议也没错。”

虞世基:“是啊,目前,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做,那就是养民,熟劣熟优,很难取舍。”

裴蕴:“原地安置好后,朝廷明令这些入官户的,地和地凭不得买卖。”

苏威:“想要买卖田地,手段太多了,也非长久之计啊!”

杨侑:“朝廷如今考虑大族,以后在实施朝政时,不求大族支持,至少不来恶意破坏,在不损害他们行事之便的情况下,这样的回报,他们应该给吧!”

苏威:“这些大族能变成太原王氏那样的家族吗?”

裴矩:“没人家的底蕴,更没人家的学识,没数百年是很难的。”

虞世基:“就养民这些年来说,殿下的提议无疑是有利的,再结合裴大人禁止土地买卖,应该是能最大限度限制他们重聚。”

苏威:“朝廷确实需要几年,甚至是十数年来养民,可是要限制他们,太难了,殿下如此肯定他们重聚不了吗?”

好像只有李建成认为这些被分家的大家族不可能再聚而为世家,杨侑都不敢这么确定,世家都是有地有粮,而杨侑认为的是有势力就是大族,这就很广了,根本限制不了大族的出现,而兼地聚粮的大家族,赋税不在依赖田地后,可以一直二十税一、三十税一,想要解决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巨商富豪的钱财,还得拿来朝廷办事,不管是把人力动力变成牛马动力,还是江南到林邑梳河为良田,虽然只有两项,谁知道要花多少钱财,花钱财来做,在杨侑心里,最终的目的也只有两个,废除徭役,改变自古至今的人头赋税制度。

杨侑:“放到各郡,朝令到了县里,百姓得到的,会不会是另一种说法,就像赋税是二十税一,百姓真的就是按这个交的吗?朝廷没能力去核实。”

虞世基:“殿下说的郡县之事,数千年来一直如此,还有驻军的问题,御卫肯定是要回防关中的,也只有武卫或是前军去兰州。”

苏威:“张须陀和王世充征战经验更丰富,来处理奏章更适合,就让武卫去兰州。”

裴矩:“那处理李渊集团的事,我看可以按殿下提议来处理。”

苏威:“朝政以养民为主,其它事,以后再解决。”

虞世基:“朝令发到兰州,萧御史他们处理起来也快些。”

除了这两件事,李渊一党人要不要压回大兴,这个只能问杨广,“侑儿,你处理就行,压不压回大兴来,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

杨侑:“那儿臣就让他们在兰州处理从犯,让其子孙也能尽孝。”

杨广:“朝廷多了那么多官户,安抚下观望的大族也是应该的,不与之为敌,有这个想法处理就不会有大错,皇后,太子妃的事,尽早安排好,侑儿过了年二九,还没有娶亲,这是大事,不能再拖了。”

萧皇后:“臣妾安排,二月就能处理好。”

杨侑对娶妻之事,真是没什么感觉,到如今连宇文秀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其他人更不知道,春香算是最了解的,她从小就陪在杨侑身边,小丫头是笨的最聪明。

最让杨侑心里惊讶的还是杨广,跟认知的人形象完全不同,朝廷这久在处理平定天下奖赏的事,有原先的基础,加之得到的钱财很多,只需要花时间仔细核算就行,最麻烦的还是封爵之事,“侑儿,等你以后封会更好些!”,杨广说到。

杨侑:“还是祖父封的好,适时封,比施于恩惠更好,只为朝廷,不为我们个人,到时让朝廷报上受封之人让祖父定夺。”

杨广:“这是把好多功劳都给了我啊!”

杨侑:“祖父也这么计较啊!”

杨广:“接受也是大气啊!还能这么想,那你以后有什么呢?”

杨侑:“西到葱岭、北到北海,辽东出倭人之岛屿,都是作为三军练兵之地,至于从海上,不知道会到哪里,商道所及,都是大隋之大洋和领域。”

杨广:“练兵,连奖赏也省了啊!”

杨侑:“奖赏是少了,可要出的钱粮更多,士卒二十五岁归田,好在能让九州之地的百姓都保存血性,不然真有点不值得。”

杨广:“没什么值得不值得,奖赏是给少数人,付军资是给所有将士,给少数人没给所有将士好,不过我了解了下,王世充和屈突通想总揽兵事,还是差很多,张须陀又不懂变通。”

杨侑:“孙儿是这样想的,让张须陀镇守关中和洛阳,屈突通也老了,过渡几年,王世充无大用,留在朝廷更好些,最近这些年以水师为主,其它几军主要还是按现在驻守在外,以练兵为战,慢慢消除夷敌之患。”

杨广:“真能打开海上商道,西域和草原为附庸,西葱岭、北北海之谋也很容易实现,船我跟你祖母坐过,确实比以前好太多,有了百里镜和针南针,就看天意。”

萧皇后:“船确实是好啊,改变不大,可效果好很多。”

杨侑:“祖母,其实也没什么改变,只是把以前的综合起来,包括密封仓,完全就是舟连起来就成了密封仓。”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隋天地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