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俊俏女子携弟寻梦历险记 第42章 老三出点子大姐布阵

(朋友,你的鲜花和打赏在哪里?)

带黑头套和着黑衣服的这个人,正是当日参与杀害大姐的父亲翁渊其村寨寨主的第二个儿子阎候。当翁妙梦和水娇向他们走来的时候,他就认出来了,于是他思绪万千,脑子中在不断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次他是接受了他的大舅父,也就是雷公寨的大统领,孟广大派给他的任务,让他带领几个手下出去帮助他,找几个女人回来,让他选择为老婆。他想,自己带来的几个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大舅父孟广大的第二个侄子孟三后,还有几个呢,都是会一定武打技术的人。

这几个人,虽然说真正让他们用拳脚来打,水平不是很高,主要就是他们在练习的时候过于马虎,但是他们的抗打击能力,要比一般人的强,因为他的舅父孟广大,本来就是一个武术教头,在一般的刀枪剑戟和硬气功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这个舅父对他的手下,不管他认不认真学习,但是对于他们在抗击打方面,必须要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在练习拳击时当靶子,由打拳的人狠狠地打,包括打头打胸和打背,对这一点要求,他的舅父从来没有放简单。

这些人因为被打得多了,当他舅父和其它二三统领不在场的时候,他们这些手下就会偷懒,因此其他武打技术,就学得马马虎虎。现在他这时候的脑子很乱,在绞尽脑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阎候他有自己的小九九的,舅父派他们出来帮他找老婆,这其实也是好差事,阎候想,如果找到合适的,倒不如让那女人先做自己的老婆,如果对于难搞的棘手的女人,再奉送给他搞定也不迟,就在当他还没拿定主意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三个男人向他们走来。

你们好,我们是路过这里的,请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拦着路?我们不管你们拦什么人,为了做什么事情,但是希望你们能让我们过去,因为我们家里有一些紧急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老三心生一计有礼貌地对这五个人说,他想,现在这样的情况应该先礼而后兵,不能操之过急,先看看情况再说。

她这样的想法事先都征求了大姐和其他人的意见,所以他们这三个人就来到栅栏边,想和守护在栏栅边的这些人作些商量和协调,希望能得到妥善解决,尽量不用武力就能顺利通过这个峡谷口。

其实我们前面说过,站在峡谷口的这几个人,他们都没有拿什么武器,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出来打仗,无非就是抢三二个女人,或者抢一点钱,没必要搞出人命关天的大事来。

阎候就是用这样的观点,来支撑他们的行动,同时他觉得,单凭他们这几个人的身材和体力,以及一定的武术搏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对付一般过往的行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没必要动刀动枪。如果一次次出人命,虽然在民国时期,官府也可能会过问的。

大姐这时候也反复惦量,现在面对面对着的这几个拦路人,他们手上都没有拿凶器,就算连木棍也没有拿,这几个人无非就是想抢三二个女人以及抢一些钱财,不想把杀人害命连在一起,基于这一点情况分析,这几个人或者经过商量之后,可以让他们过去。

你们现在要商量什么问题呢?一个着着大红色衣服的人问,这个人就是孟广大的第二个侄子孟三后。

其实,阎候是雷公寨的四统领,雷公寨的二统领是孟广大的第一个侄子孟二后,第三统领是阎虎,第四统领就是阎候。孟三后是这次执行任务四个人的小队长,阎候这次就是带着孟三后这个小队出来执行任务的。

阎候怕过往的人认出他,所以暂时先让孟三后来应对情况,自己暂时不出面。

我们就是要求能正常地通过这个峡谷口,希望你们不要给我们出难题,好不好,老三回答说。

前面的牌子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就是35岁的女人留下,我看见你们来的三个女人都很年轻,应该留下来,我们这里的几个统领,是想招他们做老婆,不会亏待他们的,如果是做大统领的老婆,还是压寨夫人,有什麽可怕呢?着大红色的衣服回答说。

这个绝对不行,我们这几个女人都名花有主,你们不能夺人所爱,这是实在的话,老三接着说,这样吧,我们给你们一些银两,就放我们过去好吗?

不行不行,还是那句话,女人留下,男人交点钱可以走人,着大红色衣服的很坚决地说。

难道我们真的要动武才能解决问题吗?老五这时候开始急了。

如果真的大家动武力,大家都有可能受损失,或者受伤甚至重伤,直接死于武力之下,还是希望你们想想好不好,江强的语气还是不紧不慢地劝说他们。

你们想过没有,其实女人到处都有,强扭的瓜不甜,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蠢事呢?如果你们有钱有地位,做人也有作为,没有女人不会不喜欢你们的,老三尽量用道理说服他们。

总的来说还是不可能!着红衣服的人态度很坚决。

作者感言:现在真正体会到写小说的艰辛了:饭比以前吃多了,觉比以前睡少了,家人的唠叨也多了。请问读者你能给“一支烟”抽吗?能给一杯“茶叶茶”喝吗?如果不行,你就慢慢地等吧,我只有慢慢地写,因为写作也是我的爱好。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俊俏女子携弟寻梦历险记书评: